学以致用
学于人,学于事,学于万物,养性修身,经世济民。
【原文】
子夏曰:“百工○1居肆○2以○3成其事,君子学以致○4其道。”1907
【译文】
子夏说:“各业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不断的学习领悟大道。”
【注释】
○1百工,各种工匠。○2肆,古代制造物品的作坊。○3以,表目的的连词,来。○4以致,以此达到。
【新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什么“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俞樾在《群经平议》中对此点拨道:“市中百物俱集,百工居于此,则物之良苦,民之好恶,无不知之,故能成其事。”
【原文】
子夏○1曰:“贤贤○2易色○3,事○4父母能竭其○5力,事君○6能致其身○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8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9。”0107
【译文】
子夏说:“尊重贤才要改变随便的脸色,奉养父母必尽心竭力,侍奉君上敢舍弃性命,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些都做好了,即使没学过,我一定认为他已经学了。”
【注释】
○1子夏(前507-?年),姓卜名商字字子夏,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孔子死后,子夏为魏文侯师。○2贤,第一个形容词,意动用法,“尊重”之意;第二个名词,贤才。○3易色,改变脸色。易,改变。色,脸色。○4事,奉养。○5其,自己。○6君,特指君王,泛指上司。此处取后义。○7致其身,奉献自己的身家性命。致,委弃。身,自己。委弃自己,便是不要性命。○8虽,即使。○9矣,表肯定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
【新读】
学问是什么?把事情办好,把人当好,便是学问。最重要的学问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与四种人的关系相处到位了,学问也算有了。哪四种人?贤人,父母,上司,当然还有朋友。
第一,在贤者面前不可随便。有才干的人多自尊而傲气,讲面子,很看重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在贤者面前,要正颜色,动容貌,尊重他们,看重他们的专业和特长。
其次,孝敬父母必尽心。现在不啃老的都少了,有几个孝子还尽心尽力孝顺爹娘?孝不孝,主要看你有没有那个心,不是看你给了父母多少东西,如果凭给父母的东西多少来看,贫穷人家的子弟可能没哪个有孝心。当然,有些人靠偷盗、抢劫来尽孝,扰乱了社会治安,危害了他人利益,这已经违背了基本的人伦和社会秩序,实际上是大不孝。有副关于孝道的对联,讲得很好: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曾参是孔子弟子中最怕自己背上“不孝”恶名的,《孟子·离娄上》讲了一个曾皙、曾参、曾元一家三代人的孝养故事,读来颇有意思,欢迎各位对号入座: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再次,替人做事尽全力。一个人,要生存,要发展,不好好工作能养家糊口吗?不和上司搞好关系你还想飞黄腾达吗?不与同事通力合作你会有成就吗?
第四,朋友交往讲信用。信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朋友虽然没有给你生命,也可能没有给你饭碗,更不能时时刻刻陪伴你,可是,你痛不欲生的时候,往往是朋友的抚慰燃气你重生的欲望;你走投无路的时候,往往是朋友的援手激起你前行的勇气……朋友,多结交几个肝胆相照的朋友吧,朋友多了路好走!
跟不同角色、不同地位的人打交道,方式方法是很不一样的。但无论对谁,都要尽心,诚信为本。如果你和各种人交际都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那会是你一生享用不尽的最大的本事。
【原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1;使于四方,不能专对○2:虽○3多,亦奚以为?”1305
【译文】
先生说:“熟读《诗经》三百首,交给他政事,却办不好;让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即使书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呢?”
【注释】
○1达,通达事理。○2专对,独自应对。○3虽,即使。
【新读】
什么是“不能专对”?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解读道:
古代的使节,只接受使命,至于如何去交涉应对,只能随机应变,独立行事,更不能事事请示或者早就在国内一切安排好,这便叫做“受命不受辞”,也就是这里的“专对”。同时春秋时代的外交酬酢和谈判,多半背诵诗篇来代替语言,所以《诗经》是外交人才才的必读书。
“人得一知己,须对知己而无惭;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 (王永彬《围炉夜话》)读书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不然就像拘泥于“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的孔乙己一样可怜可笑,被众人嘲笑“百无一用是书生”。李白的《嘲鲁儒》,便是这样嘲笑死读书而不懂治国经济的读书人的: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亵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实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原文】
子曰:“吾自卫反○1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2。”0915
【译文】
先生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这以后归正了乐章,《雅》《颂》等各得其所。”
【注释】
○1反,同“返”。○2各得其所,每个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新读】
孔子崇尚的周礼,在鲁国是保存得比较好的,但《诗经》、雅乐也残破不齐。孔子周游列国,互相参证,终有所成。恢复周礼,必须乐理正才行,这才能名正言顺。孔子整理归正了各种乐章,雅乐和颂乐终于归入了相应的乐部。雅乐和颂乐与《诗经》中的雅、颂可能是相关联的,前者是词谱,后者是歌词。
【原文】
子所雅言○1,《诗》《书》,执礼○2,皆雅言也。0718
【译文】
先生使用正言的,讲读《诗经》《尚书》,以及执礼之时都用正言。
【注释】
○1雅言,正言,指通行的语言。○2执礼,持礼书诏相礼之事。
【新读】
方言外地人难于理解,还比较随意;通用语言既方便大家都听得明白,也显得正式而严肃。《诗经》理道抒情,《尚书》引导政事,礼仪节人行为,三者皆人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重大事项,不可忽视。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1?《诗》,可以○2兴(xìng)○3,可以观○4,可以群○5,可以怨○6。迩(ěr)○7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709
【译文】
先生说:“小子们,为什么没有谁学《诗经》?《诗经》,可以用来感发志意,可以用来洞察世态人情,可以用来切磋砥砺,可以用来怨刺不平。《诗经》蕴含的道理,从近处说,可以用来奉养父母;从远处说,可以用来服事君王。《诗经》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鸟兽虫木的名称。”
【注释】
○1诗,诗歌,特指《诗经》。○2可以,可以用来。以,凭借,其后省略指代“诗”的“之”。○3兴,起兴。起兴的作用是引起联想,激发想象。○4观,仔细审视,即认真观察。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有眼睛看到的表象引起的,也有由此思考而引出的。○5群,朋辈、同类,近于“有朋自远方来”的“朋”,志同道合者。○6怨,怨刺,讥讽。“兴、观、群、怨”均作动词。○7迩,近。
【新读】
学诗学乐都有“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功效。读《诗经》的重要功用,便在兴、观、群、怨等四字上。《诗经》内容博杂,近类取譬,容易使人们生发联想和想象,熏染志趣;《诗经》描述各国的人情风俗,可以了解社会风俗的异同流变;《诗经》抒情言志,引发同道者情感共鸣,砥砺奋进;《诗经》怨刺政事,开创了士大夫“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先河。
古人好像都读过几天“诗”的。走投无路之际,“学书不成”的西楚霸王项羽,唱出了凄怆悲壮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曲英雄末路的挽歌,试问两千年来有几个骚客吼得出?楚霸王的对手、小混混刘三,登上九五之尊的龙座后荣归故里,和亲族长辈、同乡朋友一起喝高了,迎风击筑,慷慨激昂的《大风歌》也穿透了两千多年的中华历史: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1为(wèi)○2 己,今之学者为人。”1424
【译文】
先生说:“古代求学是帮助自己,如今求学是帮助别人。”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2为,帮助。
【新读】
求学当修养心性,可惜多数人却耽于功名求取,本末倒置。北齐的颜之推说过: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清代毛奇龄在《四书改错·卷十五》“今之学者为人”条的辨说,可能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此章真意:
为者,助也,如“夫子为卫君”、《孟子》“所以为蚳蛙”之“为”,言助人也。故孔安国旧注:“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谓但能言学以助人,而躬行不足,谓之为人。总承上章言,一是行学,一是言学,盖学必躬行而后言之,徒言则为人也。若范晔云:“为人凭誉以显物,为己因心以会道。”
简言之,为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养性;为人,齐家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