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怡
蚂蚁私塾读书笔记2.1
相信子女的教育是每个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所以现在市面上亲子教育的书籍数不胜数,但究其实质,其实只有两类:一类是好的亲子教育,另外一类是不好的亲子教育。
想要分辨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好的亲子教育的实质是给孩子爱和自由,不好的亲子教育的实质是管制孩子,剥夺孩子的自由。作为家长的如果实在搞不清楚自己采用的方法属于哪一种的话,不妨先换位思考,把自己代入孩子的身份,看看自己是否愿意被这样对待,相信答案就不言自喻了。
一粒种子,只要给与其合适的阳光和水分,无需任何外力的帮助,也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孩童的成长过程也是亦然,只要给孩子以爱和自由,无需人工助长,孩子也能成长的很好,因为孩子天生就有自我纠正自我成长的能力,这是我们每个人基因中的一项本能。不过这项技能需要我们身为父母的人的小心呵护,不然就容易夭折。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在学习一项新技能比如游泳的时候,是不是必须要亲自到泳池里去试试才能真正学会,如果站在池子外面,哪怕把游泳的动作要诀背的滚瓜烂熟恐怕也学不会游泳。认知的发展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认识一个事物,先要去感觉去实践,然后跟具体事物的名称对应起来,最后脑海中才能形成这个概念的抽象认识。可以说,离开了实践,孩子自我发展的道路就会被阻断,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所以我们才说亲子教育中最关键的两个点就是给孩子爱和试错的自由,让孩子能在不断的试错中找到正确的成长之路。
我知道,说到这里,很多家长朋友都会不服气的辩解:我管教孩子是为了孩子好。不过在辩解之前,可否请我们自我反思一下,有些管教的背后到底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家长省事?
以下是几个家庭中常见的场景:
1岁的小明笨拙的想要自己吃饭,结果爷爷觉得小明自己吃饭会弄的到处都是,收拾很麻烦,就一天三顿的给小明喂饭。
4岁的小明想要玩水,小明的妈妈说:冬天玩什么水,小心感冒,坚决不予许小明玩水,小明只好把对玩水的渴望压制在心底。
12岁的小明想要买个手机,结果爸爸说,小孩专心学习就行,要什么手机?在小伙伴们兴奋的交换微信的时候,小明只好默默的旁观。
这些个场景都是在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其实质其实都是家长害怕为孩子的行为承担后果:小明自己吃饭会弄得满身都是,为了不想收拾,爷爷就喂饭;小明玩水不仅可能会把衣服弄湿还有可能感冒,妈妈不想承担这样的结果,就禁止小明玩水;给小明买手机要承担引导小明科学玩手机的责任还要冒小明可能因为玩手机影响学习的后果,索性就一禁了之得啦。
这种粗暴的管制在当下固然有效,但是却是以毁坏孩子纠正自我的能力为代价的,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发展成一个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人。
还有的家长觉得,不告诉孩子怎么做,孩子怎么才能分辨对错?这样想的家长,其实恰恰弄反了一个道理,你不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孩子怎样才能学会分辨对错呢?万一有一天,没有人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孩子才会真正的不知所措呢。
所以,如果家长真的爱孩子,就请为爱放手,给孩子一个自由试错,自由成长的空间。
在这里,爱和放手缺一不可,如果家长就是不管孩子,任孩子自生自灭,放手是固然放手了,但是却没有爱,孩子一样没法健康成长。
同样的,放手并不等于放任,在放手之前,我们必须综合考虑一下放手的后果是什么,是无伤大雅的小麻烦还是危及孩子生命的大问题?如果孩子就是对插座好奇,想用手指头去戳一下,家长这时放手显然是不可取的。
爱和自由是贯穿孩子成长的两个主旋律,为人父母既是责任也是职业,需要不断学习才能精进,家长既要为爱成长,也要为爱放手,这样才能在不远的未来静待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