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利用假期学习,非常遗憾,特别是今下午,脑壳一酱起,听得更是云里雾里,必须做个整理。
是2018年寒假培训的第一天,上午,培训的第一个主题是“从文本内容走向文本形式”,李老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散文“《散步》的主题词是哪个”,分组讨论后老师们达成了共识——主题词是区别于中心词的,后者与文本表达的主要内容有关,而前者集中体现创作者的写作意图。《散步》这个文本,和所有文本一样,有着立体多层次的“能指系统”,从“言语、形象、形式、意蕴、文化”五个方面,李老师结合《散步》的具体语句从“责任、和谐、生命”等角度做了深度的分析。
接着是第二个主题,关于文本细读,李老师指出在利用关键词法、双重情节法、矛盾法、还原法、语境分析法等方法解读文本时,读到文本的内容、弄清楚文本的形式、领会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细读的目的。而尊重文本,从文本的语言出发又是细读的基本要求。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部分反复出现“读书”,《走一步、再走一步》冒险、遇险、脱险一再出现“双重情节”,工作室老师王贤中上的优质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例为抓手,李老师深入浅出地为学员们做了细读文本的示范。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毛宁的《梦回繁华》,都是统编教材的篇目,李老师将这两个文本,拿出来让学员们实战,通过反复阅读文本内容细究文本形式又得到李老师点拨,老师们体会到:阅读教学的低效,来自于解读的不够深入。
下午的培训,围绕群文阅读展开,如何澄清核心知识点,李老师提出了三个要素:基础于文本细读,核心是结构化建构,用设计切分法落地。这个主题,李老师多次引用了工作室优秀学员29佘乐的作品,这让同为学员的我,明白了差距悬殊,不能放弃(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就是目的!)
诚如从宁波红豆之乡参加国家级比赛载誉归来的30中汤启莲美女所言:知弱而图强,守拙而求巧,是她跨省学习的最大体会。
系统学习,不能凭三分钟热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
又:通过比较台湾的教材,老师们也才知道了,台湾的语文课,一学期,才上十二篇课文,贪多嚼不烂,也许,也可以从教材的编写一窥端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