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
“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
——《品味公文》
我思:
元朝有个文学家,叫戴表元,是“东南文章大家”。据说,即使是别人作烂的题目拿给他,也可翻出新意,故人称其可“化陈腐为神奇”。
有人登门拜访,请教有何诀窍,曰:“三番来者”说,就是今天的“微语”。
意思是:作文章立意,最先想到的,是你能想到别人也能想到的,即“陈言也”,应该抛开不用。第二番想到的,会比较深入,称为“正语也”,刚刚接触到事物的本质,仍是浅尝辄止,不可用。第三番来到头脑里的,才是“精语”,是最独到精辟的见解,可用。
“三番来者”之说,表明了人们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通过一层一层艰苦的思考,才能在某个偶然的机遇,触发到大脑信息的连锁反应。
就像牛顿若不是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了一下,不会在那时发现万有引力;阿基米德若不是一边洗澡一边思考浮力问题,也不会从溢水现象中发现浮体定律一样。但这些看似偶然的机会,都源于知识的累积和始终未停止的思考。
看,写文章有“三番来者”说,做事情有“三思而后行”说,都是要我们往深里想,这便是探索,获取真知、新知,化陈腐为神奇的秘密。
解读着:小石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