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说说公共卫生。在很多人眼里,公共卫生不外乎就是处理垃圾、给水消毒和管理卫生,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如果这么想,可就想简单了。在我看来,公共卫生对人类健康功不可没,它是人类历史上性价比最高的健康工程。
用世界上最“丑”的颜色禁烟
先请你做一个心理测试:提到绿色,你会想到什么呢?
是不是想到了生机和希望?那你看看下图这个绿色:
潘通“鸭屎绿”色这个图上的绿色叫做“鸭屎绿”,这个颜色由美国潘通色彩研究所(Pantone Color Institute)设计,名叫潘通448C。这个颜色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人们用“死亡”、“肮脏”、“像沥青一样”这三个词来描述这个颜色。但是,这个难看的颜色却成为澳大利亚香烟烟盒的底色。
这样的烟还卖得出去吗?确实,以前澳大利亚的烟盒不是这个颜色,而是光鲜夺目的。这引起了公共卫生学者反对:明明是有毒的东西还做得这么鲜艳,这对民众不公平。呼吁政府得管。在他们的努力下,烟盒上终于出现了一行小字儿:Smoking damages to your lungs (吸烟对肺不好)。
但是,学者仍然不满意,继续呼吁。他们认为烟盒上应该有图有真相。到了2006 年,政府就规定烟盒上必须有图,而且烟盒背面图的面积必须占 90%。这些图是消瘦的身体、长了癌症的肺、烂掉的脚趾头、溃烂的血管、骷髅、死亡,怎么恐怖怎么来。这么一来,烟草销量迅速下降。
烟草商坐不住了,那怎么办呢?他们发现好看的颜色,比如红色、白色、绿色依然可以刺激购买。所以,他们就把烟盒的颜色做得越来越鲜艳。但是,这个阴谋很快就被政府发现了。既然烟草商用颜色对抗,那政府就强制他们用最丑的颜色,也就是上面图片里的“鸭屎绿”。这种颜色给人脏和恶心的感觉,政府觉得用它来做烟盒最好。2012年,澳大利亚政府强制规定烟盒必须使用这种最“脏”的潘通448C作为底色,烟盒上必须有大幅的恶心图片。除此之外,明示危害的字号规定印多大,就必须印多大,让烟草商没有钻空子的空间。
政府规定的烟盒样式这么一来,澳大利亚烟草销量呈现断崖式的下降,而且再也没有回升。澳大利亚公共卫生学者就这样做到了全民控烟。这件事看起来不大,但这是利用公共卫生捍卫民众健康的一个典范之作。
所以,公共卫生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疾病、环境、防疫,甚至能细到一种色彩。有效的公共卫生管理可以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一项工程。以后再提到公共卫生,你就可以用这个案例告诉别人,公共卫生可不是大家想的这么简单。
瘟疫倒逼英国建立公共卫生体系
公共卫生的定义就是:政府主导,疾病预防,疾病控制。咱们都听过疾控中心(CDC)、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这些都是公共卫生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们的职责和医院不同。
医院负责治病,公共卫生体系负责让人不得病、少得病,还负责防控传染病。比如含碘盐、打疫苗、饮用水、食品安全、垃圾分类,这些事无巨细的事都归公共卫生管。现在,每个国家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公共卫生管理。
但是在100年前,没有一个政府愿意花钱投在这种短期看不到效益,并且很难评价结果的事情上。就拿世界上出现最早,也是目前最完善的英国公共卫生体系来说,它的建立付出了血的代价。督促英国公共卫生改革的不是某个英明的领导,而是霍乱。19世纪,英国霍乱爆发。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医生无能为力。最惨的时候,一场霍乱夺走了三万人的生命。
有文字是这么记载的:所有的街区到处是病人、垂死的人和死人,整个城市寂静无声,只有葬礼的钟声飘荡在空中。为什么霍乱一次又一次地攻击英国呢?就是因为城市太脏,公共卫生不行。就拿伦敦来说,别看今天的伦敦城又干净又整洁,但是在19世纪,它就是一座化粪池城市。大大小小化粪池上万个,一到雨季粪水乱流,还漂着各种垃圾,粪汤子随着雨水流到了泰晤士河,然后又进入了居民的饮水系统。怎么能不得传染病呢?
尽管已经有学者不断呼吁要立刻进行公共卫生改革,但各级政府依然心存侥幸。结果就是霍乱一轮一轮地来。1831年一次,1848年来一次,到了1866年又一次。
三次霍乱倒逼英国在1875年颁布《公共卫生法案》。
在这个法案的基础上,英国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建立了起来,从此以后,英国再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霍乱。所以,英国《泰晤士报》曾经说:霍乱是所有卫生改革家中最优秀的,它不放过任何错误,也不原谅任何过失。
其实,在当时还没有细菌的概念,人们并不知道霍乱是因为细菌感染。但是,只要通过公共卫生管理,就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所以,控制流行病也不总是把明确病因当做前提,只要把公共卫生做好,很多病都可以预防。
公共卫生的效益非即时显现
政府和公共卫生学者通过多个角度推行公共卫生。比如宣传刷牙、戒烟、洗手、垃圾分类、不随地吐痰、饮用水加氯消毒、在公共场合放置避孕套发放机。这些看似很普通的举措,其实都是公共卫生的内容。虽然做了这么多,公共卫生的效益有的可以立刻让你感受到,有的可能要到几年或者几十年后才显示出来。
比如刷牙。可能我们小时候都不爱刷牙。父母就会说,不刷牙同学会说你口臭,还会长龋齿,会得牙周炎,以后老了就没牙了。但是,刷牙这个事并不简单,口腔卫生是公共卫生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最初主张全民刷牙的是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根据最新研究显示,口腔健康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等多种疾病有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
每天多刷一次牙,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以降低9%。定期看牙医并且进行专业牙齿清洁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14%。保持口腔清洁,还有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所以,现在认真刷牙,不仅是为了口腔清洁和不得牙病,而且在几十年后还能带来更大效益,只是当下没有感受到而已。
有的效益可能咱们一辈子也感受不到。比如公共卫生已经消灭的很多烈性疾病,我们大多是从历史书上知道的,包括天花。这就是公共卫生的第一个特点:效益非即时显现。
群体利益和个体风险权衡的结果
比如打疫苗。极个别人会出现疫苗的不良反应,但是不可能因为这些极少见的个体反应,整个人群就停止打疫苗。疫苗保护人群依靠的是群体免疫效应。大家都打疫苗,才会起到最大保护效益,只有部分人打则会失效。比如麻疹疫苗,只有在接种率达到90%以上的时候,才会对大家集体保护。当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突破,群体利益会越来越大,同时个体风险会越来越小。
人类性价比最高的健康工程
治病的代价远远大于预防。比如碘缺乏会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也就是“大脖子病”,还会引发儿童呆小症、智力发育缺陷等。从1995年开始,咱们国家推行含碘盐,这就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政策。可能有人说,我就不吃,自己得病我不怕。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整体代价就太大了。得病可能会让家庭失去劳动力,进而陷入贫困。对社会而言,得病的人多会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很多更严重的病可能会因为缺乏医疗资源而耽误救治,社会将损失生产力。
疾病预防,永远是性价比最高的举措。公共卫生领域还是谣言最多的领域。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效益,所以,谣言也就有了立足的空间。还拿含碘盐来说,有人认为补碘补得这些年甲状腺癌高发了。那么,事实呢?我可以告诉你,并不是甲状腺癌高发了,而是检测手段灵敏了,也就是发现的多了。
补碘和甲状腺癌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中国75%的地区属于缺碘地区,一旦停止含碘盐,就会重蹈印度的覆辙。印度就曾经停止推行含碘盐,导致碘缺乏病又重新出现,国家不得不恢复食盐加碘。这是前车之鉴。公共卫生的效益,有的咱们已经看到了,有的可能要等到几十年后才能看到,有的可能咱们这辈子永远也看不到。
最后,我想请你记住这几组数字:1979年,人类消灭天花。它是第一个在世上绝迹的人类传染病;2010年,全世界基本实现使用改良过的饮用水源;2001年-2013年,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新发病例减少了38%;2016年,全球小儿麻痹症病例只剩37例,相比1988年的35万例,减少了 99%。
划重点
1. 公共卫生利用公共管理机制,保证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2. 建立公共卫生体系,付出过血的代价。
3. 公共卫生三个特点:效益非即时显现,群体利益和个体风险的权衡,性价比最高。
思考题
你还知道有哪些公共卫生举措,改变了咱们的生活?欢迎发到留言区,一起交流。
(1)现在城市的公共厕所,全部都是独立的蹲便、且是单个冲水式的,而且公共厕所现在都不收费了;过去虽然也是冲水的,但却不是独立蹲便,是一溜竖排厕所,共用一个冲水管道,水压又很大,如厕时气味极难闻,看着也恶心,冲水时又会让细菌满天飞,非常得不卫生。
(2)近几年街上的垃圾桶减少很多。起初大家习惯随手垃圾,那时街上就安放了很多垃圾桶,目的是让人不要乱扔,不影响市容貌,这个过程至少有10多年;经过10多年的培养,大家已经不乱扔垃圾了,最近几年就开始减少垃圾桶的数量,目的是培养大家有垃圾时用塑料袋装好,或者先放在自己兜里,等看到垃圾桶时再扔进去。垃圾桶自己也是一个污染源,所以满街且很密的放垃圾桶,肯定不如现在这样减少垃圾桶对公共卫生好。相信未来,也会像日本社会一样,街上几乎不见垃圾桶,每个人都习惯了随身带上装垃圾的塑料,然后在外的垃圾也会带回自家,并根据垃圾分类的方式分好,按照要求倒垃圾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