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子平命学之要素

子平命学之要素

作者: 徐元荪 | 来源:发表于2019-03-13 00:15 被阅读0次

八字命学自五代徐子平变法后,以日干为定格之依据,然后取用神,明喜忌而立论,以原局八字配合大运,流年,观其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会合刑冲所引动的结果,作为命运吉凶之判断,是八字命理一大革新。此后宋,明,清的部分学者不解子平妙理,以致乱定格局,错用五行,阴阳不分,真假不辨,误传至今。今有学者提出格局与用神无关的说法,殊不知格局为子平论命之枢纽,不明格局者乃不懂子平之真谛也。学者若学习的方向错误(例如以日干之衰旺强弱強求用神之类),不要说学了十年,二十年,就算是学上一辈子也是枉然。

  子平命学一千多年来不进反退,当今数以万计的人苦学许多年还难入其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命运不可测,子平术是骗人的?可每朝每代总都有那么几个断事如神的高手存在,就连我们自己也有铁口直断的时候,这也是很多人虽久学无成却仍坚持不懈的主要动力。

  八字不骗人,命运是可以预测的。问题在于我们所学的方法存在很大的缺陷,坊间流传的各种论命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一,不太理解阴阳,就必然不通五行,不识干支,不明先天后天及出处来处,更不会知道每个五行,十神,宫位,组合在能量级别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

  二,以日干为中心全面论命,是基于一种以自我主观意识决定人生命运的美好愿望,只是真实的人生往往是主观愿望服从于客观规律,一个人只有在接受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才有主观愿望发挥的空间。

  全面论命应有两条主线,以天地主气为中心的格局法,定位人的身外事即富贵贫贱,功名利禄。以日主为中心的阴阳象法推断人的身内事即天赋禀性,人际关系等。

  三,把旺衰平衡做为富贵贫贱及吉凶祸福的判断准则,自此子平命理学演变成了乌托邦式命理学。

  命理学非物理学,其所遵循的不是平衡法则而是二八定律,宇宙法则。二八定律在八字中体现为中和定律,或称"中和法″,"中"为中庸,以不偏离规律和法则为人生的不易之道。八字中的每个五行,十神包括日主只要不太旺,不太弱,偏旺偏弱包括明显偏旺偏弱都为中庸态,健康态。

  "和"为和谐,八字中的五行,十神只要不排斥,不征战能和谐相处的均以吉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少八字日主和财官很不平衡,用神也不那么有力,但日主却是富贵之人。

  玩八字的基本条件就是能把八字中的阴阳,五行,干支,十神,宫位,旺衰真假,清纯混杂,用神忌神,生克制化刑冲合害,以及天地主气,人间杂气,格局,财官等一一对应到生活中去,或者说八字中所有的元素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点。唯有如此,八字才有演绎人生的可能,论命才有准确性可言,也只有这样,成为高手才会可能。

相关文章

  • 子平命学之要素

    八字命学自五代徐子平变法后,以日干为定格之依据,然后取用神,明喜忌而立论,以原局八字配合大运,流年,观其阴阳五行生...

  • 八字基础知识

    八字,亦称“子平命学”、“子平术”、“四柱命学”、 “生辰八字”等。八字的表达方式有太阳律四柱、月亮律四柱,或成为...

  • 一泓师傅:命学的真谛关于子平格局法的经验分享

    一泓师傅/文 子平命学为什么不叫子平格局法,因为格局只是子平术的四分之一内容,学会格局法仅是进了子平门,是起点不是...

  • 道家静坐养生要旨(三)

    养精为养形体之要素,养气为养命之要素,养神为养性之要素。精者体之所成,气者命之所寄,神者性之所托。油尽灯灭,精竭人...

  • 女命与男命不同的算命思维_红衣学馆

    古代女命之引述 《渊海子平》:凡观阴命,先观夫主之盛衰;次论身荣,要见子息之强弱。夫荣子旺,定知富贵荣华。子死夫衰...

  • 八字命理学—古代玄学文化

    最近去了解八字学,去了解了《八字经验学》《滴天髓》、《三命通会》、《穷通宝鉴》、《子平真诠》、《 渊海子平...

  • 论天干五合_红衣学馆

    在命理体系中,从禄命法到子平法,随人伦社会之所变而变,而不是一 成不变,子平之法,专论财官,我们就从财官入...

  • 开拓命理新思维

    五行能量说 子平命理——是宋人【徐子平】总结前人的论命理论,推陈出新的一门术数。徐子平精通星学历法,他摒弃了当时...

  • 《尚书·周书.微子之命》

    《周书·微子之命》 【原文】 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命微子启代殷后,作《微子之命》。 王若曰:「猷!殷王元...

  • 民间算命先生浅谈现代命理与盲人摸象

    文/一泓师傅 命学文化现今已荡然无存,子平真术归隐于民间和佛教,江湖算命术倒得以流传和发展。我们所接触的,不是命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子平命学之要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ra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