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一些思考(一)
简介:理工男,保研至心仪大学,Programmer。
初衷:零零星星总结一些自己对大学的思考,没有文笔、没有逻辑,just在此记录分享一下。
前言
1918年初夏,孙中山先生把辽东半岛普兰店出土的四粒千年古莲子带到日本,经过古生物学家大贺一郎的“点醒”,古莲子奇迹般地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别人的经历对自己的影响可能没那么大,也许对茫茫人海中的某一位同学就是一种雨露般的点醒,引发自己的思考。毕竟,人们总是听过很多大道理,却仍难过好这一生。
1*n=n,而0*n=0?---核心任务
1*n=n,而0*n=0,乘法原理。
与高中相比,大学时间确实是自由很多,但是,首要任务还是:搞好自己的学业。
1就是学习,n就是项目、爱情、竞赛、任职等,
没有1的保障,最终的一切都是0;
大学核心任务:学习。
要像大树一样,根基就是学业学习,否则,你的爱情、竞赛、任职、项目等都显得很空洞,有了扎实的根基,才会稳定且繁茂地生长枝叶。
是食物还是生命?---动力转变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才是生命。动力的转变:从“被动”到“主动”、从“我不得不做”到“我想做并喜欢做”。刚开始进入大一还是携带着高中的“书呆子”学习理念,作业布置了就要做,老师说哪考就只看哪。偶尔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里面提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大学和高中最不同的地方在哪?当时我觉得就是时间更自由、能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等。但是,经历过一些项目,期间遇到了很多问题,自己去翻书,上网查找,一个一个难点的攻克,很有成就感,这种感觉不是某一门课考的很高那种,而是遇到问题,进入新领域,主动借助各种资源不断尝试攻克,这个过程很开心,甚至很着迷、上瘾。现在我想不仅仅是对于大学,对于以后的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将动力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才能不惧任何困难,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不论结果如何,都能够获得真正的喜悦与成就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你动力转变的比较直接的来源。兴趣是要主动有意识的去培养,它不会说是你天生就对某个专业感兴趣,或者无感。一开始转动轮子总是很艰难、很慢的,坚持下去,后面会越来越快。从自己装编译器、环境,打印出“hello world”,再到更加复杂结构的程序,再到几万行的项目程序。
亦步亦趋、步步为赢,切忌急功近利。举个例子:假设你吃3个馒头能够吃饱,那你没法跳过第一个馒头,第二个馒头,直接吃第三个馒头就能吃饱。最美的风景就是自己踏踏实实走过的路。
从“那里”到”这里”---知行合一,真真假假
感受到了多读书更要多实践的重要性。别人告诉你某个知识或者你从书本里看的知识,就像有个人指着喜马拉雅山的方向说:你看,那个方向有个喜马拉雅山。你远远地看着喜马拉雅山的方向说“哦哦,那就是喜马拉雅山啊”,但是只有你真正地从你所在地一步一步走到了喜马拉雅山才恍然大悟并有了自己的认识说道:“原来这才是喜马拉雅山啊,喜马拉雅山上有...…”。从“那”到“这”的转变差着实践和自己一步一步走完的距离。大一期间写完作业就泡在图书馆里,杂七杂八啥都看,各专业的书,文学书等。做了3本厚厚的读书笔记。虽然看了这么多,但是自己仍然停留在了“那就是。。。啊”,而不是自己由衷的发出“这就是。。。啊”。大二大三期间,自己不仅看了很多专业书,大量的中英文论文,而且经过自己的大量代码的实践,感受到了从“那”到“这”的转变,收获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也将知行合一的理念深深地嵌入了自己的脑海中。什么是真掌握,什么是假掌握,自己最清楚,多读书获取前进方向,多行动一步步踏踏实实地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走。
仅仅是看口头表达,大家都可以转述与模仿,但是,只有经历过“那”到“这”的变化,才能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真正的成为你的的东西,谁也拿不走,谁也无法模仿。学业、工作我想应该都是这么个过程,从这到那,也是从量变到质变。
多读书,到了大学你会发现,周边的老师同学朋友很多,但是能够真正了解你的人不多,随着大学4年远离家乡,自己的价值体系在慢慢形成,性格也在发生着变化,你也会慢慢发现基本上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你的处境和心理了,甚至你的父母也开始不了解你。你的专业问题,你的情感问题,你的身体素质,都要自己来管理、控制、解决。这时,书就是最好的朋友。很多时候,当我迷失、浮躁或遇到困难时,会去图书馆随便找一本书,然后找一个空的教室,看看书,谢谢读书笔记,也不是真的就看懂记住你借的那本书的内容,而是借助书来引发自己的思考,思考现在怎么做,每当在空教室读书的时候,就感觉是另一个抽象的更加理性、更加坚韧的自己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的对话,越长大越发现,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了解自己的朋友也是自己。读书,思考,实践,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性格、心态、眼界都会改变,你的目标也会来敲门。如果非要找出我和身边同学的不同之处,我自己想了想,就是这种独立思考并坚决执行的能力。
不要怕你想错,不要怕你做错,不论年纪多大,还是学历多高,大家其实都走在自己的成长的路上。刀架脖子上,没被砍死,却被吓死了,是最为遗憾的,自己有想法就去实验,看看这种学习方法,这种待人处事的策略、这种平衡身心的技巧……到底是对还是错,一旦实验出正确的方法,那就是最终真正适合你的。
路上和终点哪里风景更美?---面向结果与过程
做事情面向结果,也要面向过程。只面向结果做事,容易被事情的结果如何所羁绊,并且很功利;只面向过程做事情,很容易迷失,没有目的性,很容易懒惰,结果也往往不尽人意。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日常生活,做纷纷扰扰各种各样的事情,既要面向过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最美的风景就是自己踏踏实实走过的路;也要面向结果,明确自己就是想要什么,一定要努力达到。仰望天空,脚踏实地。懒惰了就面向结果,仰望天空;功利了就面向过程,脚踏实地,让自己达到平衡,把持自己的原则适应社会。
现在社会充斥着功利,大量的面向结果的思考思维,什么工作工资最高,什么专业能够一劳永逸,什么行业才是铁饭碗……,浮躁不安的社会,使得我们热衷于拿来主义,没有自己的代码能力、编程能力,导致只能去网上download代码东拼西凑;为了不挂科,到处找重点,我们可以大学们们考得都很高,但是找工作或者考研面试的时候,行家丢过来几个问题就能识破你的尾巴,诚然,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是大学四年最好的证明,但是目光不能只盯着成绩,而忽略了课程所需要培养的真正的能力,你的计算机思维、抽象的能力等。事情本末倒置后,可能也会有表面上比较好的结果,走不走的远?火又会在什么时候烧破这层纸?只要我们踏踏实实的上课,思考,写代码,我相信最终既会感受到大学学习过程的充实,也会品尝到结果的甘甜。
宁愿平时在训练场上断几根肋骨,也不要在真正的战场上送了命。
往往是我们得把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做完,才能去做自己喜欢做的。
白首壮心训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
嗯。好啦,就先这么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