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性格?心理学认为,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但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可塑性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就是人对自身之外的世界持有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作为客体的外在世界的态度。归根结底,性格也看成是主体和客体互动的行为模式。那么,这个行为模式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种行为模式的形成要追溯到人的幼儿时期。客体关系理论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成人和世界的互动模式只是幼儿时期主客体互动模式的再现。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文章里指出,对于幼儿来说,通常最初最重要的客体有三个,妈妈的乳房、妈妈和爸爸。其他在人小的时候出现的重要人或物也可能成为你重要的客体。弗洛伊德认为,对于婴儿而言,第一个存在的客体是妈妈的乳房,然后是妈妈,最后是使婴儿满足的其他人或事。
在正常的养育条件下,这三者是孩子最早最重要的客体。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和他最初的的最重要的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到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最终成为他和这个世界互动模式的基础,也就是他对这个世界稳定态度,即性格。
人的性格在人很小的时候在与最初客体的互动过程就已经形成,客体关系理论特别重视三岁之前的这种关系模式。也有心理学家认为,为了完整考量,可以放到六岁之前。可以说人的性格在六岁就定型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谈到,你当下的行为模式就是你童年时和父母等养育者的关系模式。成年后你和外在世界的关系模式和你小时候和最初客体的关系模式具有普遍的对应性。你现在怎么和女人打交道,这源自于,你小时候怎么和女性家人打交道;你现在怎么和男人打交道,也常源自于,你小时候怎么和男性家人打交道。
人的性格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养成,这给成年人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反思自己性格特征的路径。也提醒养育者,希望孩子将来有个良好的性格特征,那么在六岁之前应该给他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