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二十年,有很多记忆深刻的人和事。
尤其,面对的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的未来,有着许多的不可预期性。成长和岁月,总会让他们带回来许多令人惊叹或者惊讶的消息。
有一个姑娘,读书的时候是老师最喜欢的那一类学生:品学兼优,字漂亮,人也长得清秀,组织能力很强,尤其擅长朗诵。学校有活动,交给她,省心省力,还总有满意的成绩。那时候,看着这个姑娘在各个舞台绽放光彩,没有人怀疑她将来的成绩和幸福指数。
然后,初中还没毕业呢,姑娘恋爱了。
恋爱对象是班级里人见人怕,师见师愁的一个男孩。个子高高,长得并不帅,脸上有一股匪气,与校园里循规蹈矩的男孩子相差甚大。
关键是,男孩脸上的匪气也并非是没有根据的。在班级里,男孩除了不学习,倒也没什么不规矩的行为。但是出了班级,男孩的所作所为,跟社会小混混没什么两样。
打架滋事,还有敲诈欺凌行为。久而久之,男孩的名字在学校属地的派出所也挂了号。
这样的男孩子,跟那样的女孩子,似乎只有在青春小说里才会在一起。现实生活中,听到这传闻的老师,无不叹息。
作为班主任,我直截了当找了男孩,问他消息是否属实。男孩不语。
不语就是答案。
我半委婉半直接地跟男孩说,不要影响女孩学习。
照顾到女孩的面子,我没有直接找女孩,只是找了几个跟女孩亲近的同学,委婉地旁敲侧击地,让那几个姑娘劝劝这个女孩子,学习为重,远离不适合的朋友。
直到女孩毕业,我们都没有正面谈过这个问题。我和那个男孩,因为种种原因,反而在他们毕业后还保持了不错的关系。男孩有一次跟我感慨说:那可真是个好姑娘啊。
我打趣地问他,你觉得那姑娘哪里好啊?
男孩很认真地说,听话。我烦了,说分手,她就说好。我不烦了,说咱们复合吧,她又说好。
而我,只能无语。男孩眼里的这个好姑娘,如果是我的女儿,我放心吗?尽管那个男孩最后没有成为混混,但扪心自问,如果我的女儿找了这种类型的男朋友,我恐怕真的很难泰然处之,坦然接受。成年人的世界里,现实的东西,毕竟还是多的。
后来听说,他们终于还是分手了。
后来,女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女孩高中又谈恋爱了。这次是一个技校的学生。看起来如此不匹配的双方,强者居然还是那个男孩。
男孩掌控着女孩的很多事情。班级搞同学聚会,男孩说,不许去,女孩就不去。男孩把女孩QQ,微信通讯录里的男同学统统删除了,女孩没有意见。
当学生们陆陆续续把这些消息说给我听,我心里,总有着一些难言的滋味。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别人可以建议,却无法左右。亲如父母,敬如师长,亦是如此。我有时候自我安慰说,这就是她想要的爱情啊!然而,又总是觉得这个理由难以说服自己。于是特别遗憾,没能在毕业之前,和那个女孩子好好沟通,认真交流,哪怕是问一问,谈一谈呢……
想起在教书的过程中,曾经学过一篇文章,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致女儿的一封信》。曾经有老师开玩笑说,不要把这篇文章学得太美了,要不然学生会怀着对美的向往走进爱情的殿堂,到时候家长和老师就会为美发愁了。但是品味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我却发现,在孩子还没有涉及爱情领域的时候,对孩子进行爱情观的教育和引导,是多么重要!
第一次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谨慎起见,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与名家的备课,包括课堂实录,发现大多数人的研究点都集中在故事上。研究上帝的三次人间观察与发问,许多的老师都在引领学生反复探究上帝三次降临人间的同与不同,最后,学生对故事熟悉无比,却偏偏忽略了这封信中发问者的问题与回答者的答案。那就是:“爱情是什么?”
于是,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与理解,体味文字之美的基础上,我把“爱情到底是什么?”作为一个主论题让学生讨论研究。结果,很多孩子都得出了让人忍俊不禁的答案。
有的孩子说:“文字之美说明爱情很美,童话的形式说明爱情是应该保持天真与纯洁的” ;有的孩子说:“文章中多次提到了金黄的稻穗,是在暗示,爱情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 ;另外一个孩子马上补充:“这些金黄的稻穗是故事里的男人和女人亲手栽种收获的,说明爱情的确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这个物质基础是需要自己去创造的。那么,在我们没有能力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物质基础的时候,爱情是不能够涉足的。”
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优势在于首先占据了教学资源和具有相应较高的专业知识化程度,但在这一节课上,面对孩子们的这些回答,我不敢说,对于爱情,我比他们了解得更多更深。
教书二十年,我在思考、发现、付出、收获。看着一个个青春的生命,有时候觉得,自己投身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的崭新解读,不仅仅是一个课堂模式的华丽转变,更是一种生命的参与,是一份份青春的进步之旅,甚至,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与变革。
教育要面向未来,更要面对当下。或许以我的平凡,未必能对教育的终极意义有着多么清晰的思考和认识,但看着教室里笑脸的生动,作文里倾诉的真挚,生活中灵魂的鲜活,都让我知道,教育的付出,是有巨大的回报的。那就是生命与青春的成长。
如果,一天天的教育和陪伴,能让更多的生命拥有幸福生活,作为教师,促进他人幸福的同时,自己何尝不是拥有了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