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走一串路,读一座城——闽博志愿者读城记(一)

走一串路,读一座城——闽博志愿者读城记(一)

作者: 养完细菌养花草 | 来源:发表于2018-04-21 21:12 被阅读131次

    行走在福州,你也许见过羊蹄甲盛放的工业路,见过三角梅点缀的立交桥,见过爬山虎密布的老城墙,这是品现代福州味道。但是你是否品过两千多年前的冶城?我,有幸,今日开始品读。

    今日,福建博物院志愿者们,在于仲佳老师和单南老师的带领下,寻访福州古迹,翻开这本沉淀两千多年的古书,开启”读城“活动第一站——寻访冶山。我们的路线:城隍庙——能补天巷——中山路——中山纪念堂——冶山——欧冶池——华林寺。由于人数较多,由于老师带领小志愿者队伍,单老师带领社会志愿者队伍,社教部陈梓生主任也参加了我们的活动。

    于老师带领小志愿者 单老师带领社会志愿者 路线图

    书的扉页是省直机关医院旁的福建都城隍庙,建于西晋年间,是一处民间信仰的古迹。都,指这是福建省城隍庙的最高管理者,其下有十二府城隍。庙内除这些城隍坐像,还供奉有历史上对福建做出重要贡献的官员。在城隍庙的后方,有“应运而生”的三清阁、临水宫、文昌阁以及观音阁,以让人们不同的愿望有不同的寄托之处。

    城隍庙 地界碑,历史与现代的冲撞

    出城隍庙便拐进了能补天巷,这是一条位于湖东路省中华文化学院旁边呈“Y”字形的巷子,因秀才邝继聪拯救蚂蚁,而后蚂蚁在科举考试中为他补上“天”字最上一横的故事而出名。路名便由“灯笼虽大无斤两,蚂蚁虽小能补天”而来。

    在能补天巷32号的中山小学分校(原模范小学)内藏着“冶山古迹”石刻。这由清代福州郡守何如莲所书的字,笔刻饱满,锋健有力,但却经历过被辟为厨房的“悲惨命运”。所幸在前几年专家清理了字上烟熏火燎的痕迹,还原了它们原本的面目。

    冶山古迹

    沿着能补天巷的宣传栏拐出,前往中山路,去寻觅那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堂本是福州贡院,清末改为“咨议局”,后为纪念1912年孙中山先生途径福州,在此处做的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演讲而改名。门口的孙中山先生执仗立像是从南京请回来的,据说这是与真人1:1的比例制作的。纪念堂内正在整修,不便入内。我们便回头往冶山走去。

    中山堂

    冶山,也被称为泉山,随着时代变迁与人们对土地的需求,如今的冶山已仅剩下一座小山头。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冶山上有萨镇冰晚年由学生捐赠的居所“仁寿堂”, 萨镇冰先生曾是福州的“活菩萨”,而此处曾是作为共产党人的地下根据地。冶山上保存有多处名人石刻,如陈衍、施景琛、王怀晋等,也有关于福州太守裴次元马毬场遗址的记载。拾阶而上,能见到“九曲”至“一曲”的石刻,许是代表了这些通幽小径。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山顶的“九曲池”,真有流觞曲水的构造,只是小小一块地盘,显得小气了。不过这也足以表现出当年文人雅士的情趣。

    冶山石刻 九曲池

    从冶山望下去,可以见到泛青的欧冶池。相传,这是当年欧冶子铸剑之处,比苏州的虎丘剑池更为古老。曾经的欧冶池应是“烟波浩渺,亭阁其上,浮以画舫”,但如今仅剩一塘死水与新建的亭台,还有那见证历史的老榕树。池旁“三皇庙五龙堂欧冶池官地”的石碑,是目前福州保留的最古老最完整的石碑。

    欧冶池 石碑

    最后一站,由冶山路转入鼓屏路,来到华林寺。华林寺大殿仍在整修,这里要感谢龚院让我们得以提前目睹到华林寺的雄伟壮阔。其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原叫越山禅院,明朝时改名为华林寺。现见到的华林寺大殿,一部分材料来源于闽王王延均的王宫,是长江以南最大的木构式建筑,也是中国七大古建筑之一。大殿主体是抬梁式结构,没有地基,柱子是腰鼓似的构造,中间鼓,两头细,具有良好的承重效果。柱子与屋顶间用了四重斗拱相连接,整座大殿没有用到一根钉子,全部用的是榫卯结构。从五代十国到如今,经历迁移、面积极大地缩小、积水、白蚁侵蚀,这座大殿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立在鼓屏路上。希望不断的维护和整修,能更好地保存住这座建筑瑰宝。

    这一次的“读城”活动,让志愿者们进一步了解这座城,为志愿讲解增添一份内涵。在寻觅古迹的过程中,发现它们都为现代建筑所包围,早已失去从前的规模,有些古迹残缺不全,甚至有些可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扼腕叹息之余,也看到了希望,从单老师的讲述中,可以见到福州市对于古迹保护的行动与决心。但愿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可以驻足这些古迹,品读曾经的福州,爱护这座古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一串路,读一座城——闽博志愿者读城记(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zx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