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看书,比较心静。以前我不大看所谓正能量的书,感觉磁场不合。现在偶尔也看看,虽然感觉是在画饼,但我饿极了,愿意相信有这个饼。就好像一个人,在冻死前,是会产生热的幻觉的。骨子里我还是悲观,但看这些兴高采烈、激情满满的文字,我还是高兴的。这本书叫《我们终将与美好的一切相遇》,讲了很多励志的故事,适合年轻人。我不再年轻了,但我与这本书相遇,还是愿意细细地读上一读。作者说:“远离那些负能量的人。”那按照作者的思维的话,我就是要被远离的人。但我觉得,负能量是一种很正常的能量。一个人不可能天天过着打鸡血的人生。小红书上、抖音上,那些妆容精致、居室整洁、做瑜伽、做美食、养绿植、遛小狗,并且拥抱阳光的正能量满满的单身大龄女,她们也只是在镜头里岁月静好罢了。我不信,她们就没有蓬头垢面一整天、吃泡面、或者点外卖的时候。或许人,都想展示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就像电视剧《都挺好》里说的:“都挺好,都挺好。”真的都挺好吗?也许那个会病、会痛、会懒、会沮丧的才是真实的自己。
多年前汪国真在诗里说:“我愿做一杯茶,苦涩留给自己,带给别人的,是清香。”固然是很伟大的情怀。但我一点也不想做茶。我不爽了吼几声又怎样?我伤心了叹息几声又怎样?我崩溃了流几滴眼泪又怎样呢?干嘛非得把苦涩层层包裹起来,还要像防止核泄漏一样地防止坏情绪的泄露呢?我又不想做“铿锵玫瑰”,尽管有“风雨彩虹”。
作者说:“远离负能量的人。”地藏王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感觉还是有所不同。尽管我也很喜欢作者的文章。
以上的内容是我昨天写的,写了又删了,幸好简书有“回收站”功能。之所以删除,感觉自己好像在说作者的不是似的。其实我很喜欢作者的文章以及一些观点,还在手机上记了不少笔记。比如作者在《一只见多识广的井底之蛙》里说:“很多人喜欢把井底之蛙比喻一个人的见识短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只是井的大小不同看到的天空范围不同罢了。”这话让我叹服。作者看问题的角度跟别人不一样。仔细一想,真是字字珠玑。在浩渺的宇宙中,人类的所知是非常有限的,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东西还没弄明白呢,“井”里面的世界还没弄明白呢,更何况是“井”外的天空。
作者在《不必把所有人都请进生命里》一文中,讲了他遇到多年不见的同学。那个同学曾经和他是像灵魂伴侣一样的好朋友,喜欢同样的书、喜欢做同样的事、有很多共同话题……总之,两人振波高度一致,在一个频率上。久别重逢,作者很激动。却发现,两人不再有共同的话题,只有应付的尴尬。最后,作者说:“我们都是来自于山川湖海,却有各自的日月辰,有各自的征途要走。千山独自行,不必再相送。”我很理解作者的经历。总有一些人,也曾是亲密无间的伙伴。她们存在于回忆里,永远无可替代。而有一些人,我不想再见。就怕回忆里的人再见,回忆就没了。
其实这篇文章是很有共鸣的。但是作者说的“打扫论”我是不会这样去做的。作者说,要让房间清洁,没用的旧物要打扫;要让自己绽放,不联系的旧人要打扫。我没有这样洒脱。一些存在过的人、影响过我的人,我会一直把他们放在心里。他们安安静静地,不会影响我任何东西。但是我偶尔会想起来。有时还会梦到。我觉得,怀旧,不仅怀念的是某几个人、某一些事、某一些场景,而是自己过去生命的一部分。虾米音乐下架两年有了吧?但至今虾米音乐app仍然存在于我的手机上和电脑桌面上。我知道它打不开,也无法播放,但我就是不想把它删掉。
继续看书,感恩作者,感恩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