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卸载了微信,这实在是个让人感到伤心和无奈的软件。我讨厌煽情和渲染的悲伤,真正的悲伤是一种无力感。
研一时,赵老师曾说:“朋友圈上同一个地方发两次,大家就会以为你天天疯玩,不务正业。”这个道理虽然懂,但一直没有真的去实践过,因为票圈于我是个很好的记录的地方,记录读书,看电影时转瞬即逝的灵感和感想;记录生活中每个珍贵不可复制的时刻,无论欢喜或是悲伤……
但票圈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你只要每天发超过两次,便会被当作“刷屏达人”,甚至大家会认为,只要在微信上找你,你就应该在。殊不知,我向来是个发完票圈就走人的人。毕竟这只是一天中很小的一部分,一个短暂的休憩和放松。
票圈的另一弊端在于轻易就会被贴上标签。票圈是个放松的地方,自然会发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而非一些严肃的东西。朋友圈是过滤的生活,生活的冰山一角都算不上。但这也会让不那么了解你的人,对你有了偏见,仿佛朋友圈呈现的就是你全部而真实的样子。
我是个性趣直率的人,甚至不懂得去屏蔽别人。很讨厌类似《优秀的人都远离朋友圈》的伪鸡汤真腹黑的文章,爱发票圈的人未必不优秀。我觉得逼着大家远离票圈的恰恰是世俗的压力,逼着你收起自己曾经的真诚和信任,变得小心翼翼,考虑得越来越多……
票圈曾经记录了我的一些诗词,一些思考的片段,成为我一些文章的基础;记录过生命中来来去去的人;也给予过我温暖和力量。有时一些朋友会说:“特别喜欢看你的朋友圈,很充实很励志。”这让我曾一度感觉自己所做的是有意义的,传递温暖和力量,一起成为更好的人。
研三这一年,充斥着迷茫,痛苦,失败,黑暗……虽然好多人说我是个积极温暖乐观的人,但是很多痛苦和心酸只有自己和极亲密的人才知道。每次和爸妈打电话都会哽咽,即将北漂复习的一年,各种困难和未知……我从未想过读博以外的事,我只想成为一个大学老师,这是我一直的理想,教书育人,从事科研和写作。
虽然已经提前预知了自己的失败,但要直面这一刻,终还是难以接受。讽刺的是,我曾经对那个颇为得意,甚至让我鄙夷他急功近利的吃相太难看的竞争对手说:“你怎么还不走。”最后,该走的人是我。
注定失去的,留不住,终是感谢曾经的教导和帮助。我从未想过,有天会变得十分害怕与您沟通。越想做好的,终还是没有做好,留下了拖拉,不认真,不负责,眼高手低的印象,我真的很惭愧。“忙的事情太多,心思没在论文上”,还是让我觉得十分难以接受。研究生三年,没像身边绝大多数人那样去实习,读博是大四时就有的想法,延续了本科泡图书馆的习惯,这个“锅”我真的不背。很抱歉,没有成为让您满意的样子,而我真的尽力了。
曾经觉得和您很像,我们都是一样精力充沛,有自己的想法,喜欢表达,喜欢创新,会执着地追求自己喜欢事业的人……我也一直以您为榜样和努力的方向。但现在想来,我真的是太高估了自己。有时候,会十分不甘心地说,那个学生三年以后就真的比我好吗?语言文字可以变得老道,但人最本真的东西,对文学不带名利的初心不是应该更珍贵吗?我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初学者”的姿态,我可以不坚强,但不可以变得急功近利。
北京的黄昏是起风的凉意。我喜欢《金瓶梅》和《红楼梦》,因为感同于这种热尽凉来之感。较之《喧哗与骚动》,生命毕竟还有过热度。北京,我最爱的北京,从2005年到2016年,花了整整十年才实现“一路向北”的理想。而现在,我不会轻易离开,哪怕做一个北漂,我心甘情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