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除了兴趣,你认为排在第二位的要素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高效”。就拿读书这件事为例,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中高考必考内容,但是四大名著都是半白话文,不适合小学生读,要读只能读小学生简易版本(二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海宝读完了四大名著的简易版本),所以对于像海宝这样的小学生来说,听四大名著的评书是一个非常高效的选择。生活中有很多不适合用眼睛读书的情况,例如做汽车、坐地铁、坐飞机、走路,排队等待、睡前等这些情况都不适合用眼睛读书,那就让海宝用耳朵读书——听书。不是所有的书都要听书,我只给海宝听四大名著这样半白话文,他看原著也看不懂的书。我按照四大名著的难易程度,先给他听《西游记》,再听《水浒传》,然后听《三国演义》,最后听《红楼梦》。每一部名著的评书大约都是三百多集,四大名著一共大约是一千三百多集,所以需要听很长时间。一年级的时候开始听《西游记》,到了三年级暑假,开始听《红楼梦》,他听评书特别上瘾,已经养成了用耳朵读书的好习惯。
我们和好朋友的孩子一起去旅行,每天的平均车程大约是两个小时左右,海宝的好朋友一共七天的旅行时间,大约每天两个小时都在干坐着,海宝在这段时间里,听了近40集《水浒传》。
二年级暑假,我们开车自驾旅行的七天时间,海宝在路上听了一百多级《三国演义》。
别以为咱们大人喜欢听评书,孩子就会喜欢听评书,对于一个一年级对评书和四大名著都不熟悉的六周岁孩子来说,他们可不一定喜欢听评书。
一开始我给海宝听的时候,记得是在出租车上,他明确告诉我:“妈,我不想听。”
“你不听没有关系,我听。”我仍然将手机调到很大声音,在出租车的狭小空间里,他不听也能听到,听着听着,等到下车的时候,他问我:“唐僧到底被哪个妖怪抓走啦?”
“现在不能听了,只有坐车这种有空闲的时间,不适合用眼睛看书的情况,才能听书。”我拒绝了海宝继续听的请求。
“那什么时候可以听”海宝主动问我。
“只有在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而且是不能用眼睛读书的时候,满足这两个条件才可以听。”我回答。
欲擒故纵,延迟满足,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一个法宝。
我不会让海宝睡前听,因为我们分床睡,我俩不在一起,而且睡前听书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当听到《红楼梦》的时候,我们是花钱买来听的,而且是一边录制一边上线的。我们听的速度特别快,全部听完了,还要等着未录完的部分上线,这时海宝已经养成了听书的习惯,一到坐车、上学走路的时候,他就说“耳朵很寂寞”,意思就是要听评书,但是《红楼梦》还没有新的集别录制完,全部听完了怎么办呢?
我就找了《封神演义》给海宝听,他听《封神演义》上瘾了,我发现《红楼梦》有新的集别录出来的时候,对海宝说:
“你继续听《红楼梦》吧,不要听《封神演义》了。”我说了之后,海宝根本没听我的建议,继续他的《封神演义》。
第二天,我想昨天的表述方法不管用,我就换了一种表述方法:“海宝,你继续听《封神演义》吧,不要听《红楼梦》了,还要花钱。(《封神演义》是免费的。)”我说了之后海宝只是“哦”了一声,仍然没有任何要听回《红楼梦》的意思。
我第二次建议又失败了,正当我困惑如何主动让海宝听回《红楼梦》的时候,他突然停止了《封神演义》的播放,主动听回到《红楼梦》了。看来是我欲擒故纵的表述方法生效了。
第三天,为了让他继续听《红楼梦》,我直接悄悄地将手机调到《红楼梦》中他该继续听的那集,一上车,打打开手机就开始听《红楼梦》,一路上一直听,没有换到《封神演义》。
虽然我当了二十年教师,但是是第一次当妈妈,而且世界上也没有和海宝一样的孩子,他是这个世界的唯一。每个孩子都是一把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家长就应该是配钥匙的人,否则,用武力解决孩子问题,就相当于打不开锁的时候用斧子把锁砸开,后果是你失去了一把好锁;在孩子教育方面,你就会失去了一个好孩子。在和海宝的互动中,我是以一个实验员的角色,不断尝试,最大化的保护他的学习兴趣,让他主动学习,尽量避免被动逼迫。
教育孩子是脑力劳动,好多家长特别喜欢用语言的“暴力”和身体的“武力”来让孩子听话。其实打孩子,就是用体力弥补脑力的不足,会对孩子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如果你不信,到时候你就知道后果有多严重了,收获和播种从来不在一个季节。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恨出者恨返,祸往者祸来。这世界上的基本逻辑关系是因果关系,所以种善因必得善果;种恶因,必得恶果。如果家长做出违反教育规律的事情,只能是“自食其果”。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到时候,悔之晚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