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催促与忧虑
“彤彤,起床了,都已经早上八点了。”“彤彤,现在去洗澡睡觉,你看看都晚上十一点了”……
彤彤每天在我的善意催促下,往往会生出一种感觉:“妈妈,好烦呀!”
可是每当我看到她早上不起,晚上不睡的生活状态,还是忍不住唠叨一番。
然而,回想自己年轻时的状态,似乎和她现在的生活并无二致。如此想来,这或许是年轻人的常态,我又或许过于忧虑了。
从过度关怀到尝试理解孩子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似乎总想以过来人的经验来说教她,例如:不要熬夜对身体不好,早睡早起才更有精神等等。然而,换来的可能是不理解,“为什么我的妈妈总爱说教”?
诚然,作为父母,我们似乎总难逃“说教”的宿命。我们总以爱之名,告诉孩子这样不可以,那样不行。但是,有时候,我们真的会因为没有足够理解孩子,而让孩子产生不适之感,这份过度的关怀,有时却成了孩子心中的负担。
其实,孩子是有分寸的,只是我们过于忧虑了而已。
有时候,我的督促,可能因为不合时宜的介入而扰乱了孩子的思考。当我看到晚上十一点了,我的第一反应是,夜深了该睡觉了。而彤彤此刻可能正在思考这个图形怎么画,那个重点的关键词怎样敲定,而这时“彤彤,去洗澡睡觉”,显然就让人很烦了。
当彤彤好不容易把需要的课件制作好,而早晨又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做的时候,她就想要不被打扰的睡到自然醒。而这时“彤彤,都八点了,快起床”,似乎就成了无法忍受的噪音了。
试着这样去理解孩子,心里似乎也舒缓了很多。
在孩子的成长中学会“不干预”
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真的干涉过多。总以为孩子需要被提醒,需要被教育,其实,孩子的成长是自我教育的,孩子能够分清自己什么时间去做什么事。
例如今天早上,我因为园里有事,六点多钟便去了幼儿园。等我从园里回来的时候,彤彤已经洗漱好。我很惊讶,“彤彤今天怎么起这么早?”“我今天八点有课。”看吧!当孩子有事情做的时候,并不需要家长的督促、提醒,也是能早早起床的。
在听彤彤在线上一对一辅导学生时,语言的流畅性和那种从容镇定的状态,还是很欣喜的。因为我知道,每天彤彤都很认真的在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课程结束,我又忍不住好为人师了:“彤彤,我觉得你上课的状态还是很好的,只是我感觉你上课的语速太快了,能被吸收吗?”彤彤却这样对我说:“我又不是在教幼儿园小朋友,这里的很多概念都是他们已经掌握的,我要快速的给他们提练出来,给他们把重要的知识点讲完,妈一个小时的时间,我要抓紧时间的,我要对我的学生负责。”“好吧!我又肤浅了。”
理解孩子,成就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所以啊!我今天就特别想要写出来。家长们!请让我们记住:我们也曾经年轻过,我们不要总以过来人的经验去说教孩子,试着理解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去看见孩子。然后,我们再去判断孩子的行为,千万不可因为我们的爱之名,而让孩子反感我们的行为。
爱孩子,从理解孩子开始!相信孩子,能够在自我教育中更加完善。而我们,只需在旁默默守护,给予他们最温暖的支持与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