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件小事

作者: 王意然 | 来源:发表于2021-09-13 21:56 被阅读0次

          灵魂拷问:疫情期间,你在做什么呢?         

          在这段特殊时期里,朋友圈里除了疫情新闻之外,就是大家五花八门的宅家日常了。唱歌、追剧、配音、运动、下厨、捣鼓乐器、照料宠物、多人小游戏、学习新技能等等等,大家都在倾尽全力让宅在家的这段时间充实而丰富起来。

          我看到朋友圈里有在发自己看书的我都会点赞,能够充分利用起这段时间好好看一本书,或者很久都没看过书了,但能在这段时间里慢慢捡起来,这都让我觉得特别好,而且有一种心意相通的感觉。

          平日我就比较宅,疫情时期好像于我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变化,就还是在做自己平时喜欢的事情,当然对我而言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读书了,让我感到特别开心的是,在这段时间里读完了之前一直读不下去的书,感觉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读下去。此刻,只想说,阅读这件小事,真的就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就像遇到一件特别钟意的物品。

                            自己的阅读故事

          好像是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喜欢阅读这件事情,记忆一直停留在书店和报刊亭的老板都会认识我的印象里,一站或一坐都是一下午、一整天,阅读对我来说是蛮奇特的成长经历。

          童年的阅读一定程度上受课文和老师推荐的影响,《朝花夕拾》是一本被翻得皱巴巴的书,直到后来慢慢长大了还是会拿来重读。

          懵懵懂懂的少年从疼痛的文字中找到了那时候的共鸣,和很多同龄人一样,青春里有小四、韩寒、张悦然、安妮宝贝等,这些人的书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也成为我不可抹灭的青春回忆。接触经典文学作品这件事,虽然早在童年已受过熏陶,但真正意义上进入这扇大门是在遇到影响我很深的一位老师之后,在她不断地鼓励和督促下,我开始对经典文学书籍产生兴趣,《茶花女》中悲惨的玛格丽特,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着无法言说的单恋痛楚,被要求看三遍并做笔记实际上只看了两遍不到的《三国演义》, 《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中的一个个难关。萌芽、读者、意林也是我其中最钟爱的阅读,爱看杂志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到后来就有新周刊、文艺风象。

          成年以后,对阅读这件事情少了很多热情,变得对影像的世界越来越有探索的欲望。这时候,迷恋上了张爱玲的作品,在《小团圆》中看见了张爱玲的另一个自己,三毛也是这个时候开始读的,至今荷西带着三毛在沙漠里生活的画面在脑海里还有所出现,安妮宝贝的《春宴》中女主角周庆长的几段关系的描写,探讨一个人在所置身的时代里与自我、外界的关系。不记得什么时候所接触到张怡微的,她的短篇小说《春丽的夏》给我印象很深,写的是小市民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还有她写她的成长经历,与父母的关系,与老师与亲朋好友的生离死别,我从她细腻的散文笔调里找到了很多感同身受的东西,再后来通过她的文字认识了王安忆,也看到了《长恨歌》里王琦瑶的情与爱,弄堂里的世故人情。

                        改变的力量:阅读种种

            工作这几年,阅读渐渐产生了一些变化。

            阅读的媒介由纸质慢慢变向电子。大部分能下载到的书籍我都是在Kindlie上完成的,小部分有很好看的彩页或者低价位的书是在豆瓣阅读上看的,不能下载到的书才会买纸质版,当然,不管有没有电子版,碰到有些书籍我还是会直接去买纸质的,也因此并没有放弃原始的阅读方式。

            阅读内容上的拓展。从以前大部分都是文学书籍到现在各式各类的都想尝试,只关注最合自己心意的部分已经不是我现在的阅读方向,更多的是探索阅读的好奇心会到底走到哪一步。看过的书我会很容易就忘记,所以跟我谈到某某本书,我可能只记得书名,但这书里面的东西就根本无法和看过同一本书的人聊起,甚至有时根本不记得看过这本书,因此这几年边读我就边建立自己的书单,并且在豆瓣上记录好自己的阅读轨迹,即使有一天忘记了,回过头来翻翻这本书的简介或者评论,大概还能回忆起些许。在分门别类的书单里还能清楚地知道我的下一本是在哪里,而不是盲目地随手选一本书就读起,开始慢慢地有了系统性,建立了目标、思路、方法,当然目前方法还不够,有了这些,阅读这件事渐渐地清晰了起来。

              阅读习惯的变化。这几年我最大的阅读变化就是不再囤书了,以前我会买很多的书放在家里慢慢地看,有些书可能过很久才开始看,有些书囤久了再看就完全没有刚买时的那种兴致了,有些书再拿到手时已经觉得它的封面和包装太老土了。总之,我已经没有囤书的兴趣,现在基本上习惯于看完一本再买一本,有时因为这个习惯而打消了同时想看两本的小心思。

              这几年最大的感受是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拓展眼界的方式,更是一种可以给你随时能重新开始的力量和底气。一本书,可能我刚接触它的时候已经有了既定的印象和感觉,但通过阅读的体验之后,会收获到和当初遇到这本书时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哇哦,也会觉得这是一次蛮奇妙的过程。

                        他人的阅读:过去VS现在

              移动互联网的今天,阅读在技术不断迭代的环境下也有着很多的变化。

              静止而扁平vs立体而流动。传统的阅读是一本书一页纸,静止而扁平化的,读这本书就在这本书的世界里获取自己需要的精神食粮。现在的阅读是不仅仅是一页纸的事情,还能通过视屏、音频来看书、说书、听书,或了解一本书,利用各种感官来阅读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书里面的文字和画面不断地立体而流动起来。阅读,在如今刷新速率很快的时代里,它的领域已然被扩展了,一切被可视化的东西都能看作是在阅读,这还包括了影像、展览和表演等等。

              细读vs泛读。在这么多的APP之下,碎片化的内容支撑起了现在的阅读,而这样的阅读更像是“泛读”。过去传统的阅读讲究一字一句细细读来,甚至还有人放一本字典或工具书在旁边进行考究,认真钻研。读书笔记也是一字一字地手写在纸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收获到书里面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很多媒体都在提倡这个时代的深度阅读,碎片化的生活之下有碎片化的阅读是可以理解的,不占据大部分的阅读时间,让它流于它本身的琐碎也是一种阅读的自救方式。真正意义上的深度阅读是在细细咀嚼了这本书之后,能获得这本书最核心或最根本的东西,才算是真的汲取了其中的营养。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深度阅读时,能静下心来细细阅读或做好笔记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私人vs分享。传统的阅读是非常私人化的一件事。在过去的环境里,阅读的世界就是孤独的世界,读书是一个人的事情,自己享受就可以了。现在大不同了,有了可移动的媒介后,随手转发的微信文章就是一种阅读的公开展示和分享。当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读到的东西分享出去之后,开始衍生出专做阅读分享的自媒体,给大众提供阅读推荐、介绍书单、分享阅读的心得等等,甚至有些其他领域的自媒体人或博主,以及个人的朋友圈、公众号也开始做阅读分享,算是当下非常时兴的一件事。

                                  小艺读书

              阅读分享这件事,刚开始不是自己想到的,是被朋友带动的,主要还是互相督促对方多看书。

              大概三年前,我开始发读书分享的文章给大家,但那时候还没想过要把它当做一件系统、长期而规律的事情做下去,在种种原因下被中断了,后来在看书的过程中渐渐发现有些读后的感受依然是可以分享出去的,对于有些读过的书就没那么容易忘记,同时也可以提醒和鼓励自己多阅读。在阅读的形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于是就催生出了我的个人阅读分享专号,“小艺读书”。

            目前,小艺读书的分享内容主要是“阅读分享、“读书总结、“悦读日常”,另外,还有番外篇“小艺夜话”是个人的一点小创作,也会在其中上线。小艺读书也给大家留了彩蛋和福利时间,大家可以小小地期待一下。

            最后,祝大家安康常伴,开心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这件小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hq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