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日-2017年11月15日,为期3个月零12天的求职期终于结束了。这段日子注定是煎熬痛苦的,但是会成就很多人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从而决定未来的工作导向。
2017年8月初,在每天泡图书馆为毕业论文焦头烂额的日子里,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则招聘的链接,并且开始了我的求职之路。从内推到网申,从笔试到面试,从自我怀疑到找到方向。
-前方干货预警-
一、内推
之前印象中的内推都是“上面有人”的人们的特权,但是经过这次求职之后才发现,现在很多的招聘平台都会提供很多的内推机会。他们会与企业内部人员建立联系,从而提供内推机会。在此推荐几个特别有用的:互联镖局,互联派,校招日历,刺猬实习校招,爱思益求职等。这些平台都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招聘及实习信息,并且提供内推机会。一般的流程是,转发链接至朋友圈或200人以上的群,将截屏发给小助手或上传之后,将简历发到指定邮箱,平台筛选之后获得内推。这种推广方式迅速有效,但也很容易引起反感。
但是,内推到底有没有用呢?答案是,有用,但是作用不大。很多的内推都声称自己可以面笔试,或者内推失败“原地复活”正式进入秋招。但是我从来没有见到任何一个免去了笔试的,内推对我而言唯一的作用就是,能够尽早进行笔试。避免后期太多笔试撞车。而内推对于hr来说,也只是多一个标签而已。
二、网申
网申是整个求职过程中非常重要但是却繁复枯燥的一步。很多公司的网申系统都做的非常特别超级糟糕,比如说要求填国籍时,需要从A打头的国家一直找到China;比如说填写出生日期时,先弹出来的年份是1970;再比如说填写专业时,只能从复杂的学科分类里进行寻找等等。而且很多公司的网申系统不支持信息导入,因此基本上每个公司的网申都需要应聘者依次填写,非常的浪费时间,效率更是十分的低下。
在此建议之后的求职者们,先建立自己的个人简历,包括word版本(可直接放在备忘录中,方便粘贴)与线上版本(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然后在进行网申的过程中随时进行粘贴与导入。此外,建立校招excel表,记录下所有投递的公司、岗位、要求、登录名与密码以及网申/职位链接,投递状态,方便日后进行管理与查看。
此外,在岗位投递和公司投递的方面,个人建议在网申初期阶段进行广撒网,不论公司与岗位,以及公司的地理位置。在8-9月开放网申的大多是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多投一个网申就是多一次联系的机会,不管最后去不去,都建议做一做笔试题,为之后的心仪公司的笔试做好足够的准备,毕竟这些题目都是有套路在的,而且准备笔试的过程中,也会“逼着”我们去更多的了解这个行业,甚至会收获很多意料之外的知识。当然,我并不是在建议交互设计师去投java或销售,而且根据专业优势,多去投相近的岗位,而不仅仅只是局限在交互设计上。本人在网申的初期,对自己的定位非常不明确,因此我几乎投了所有开放了网申的公司,投递的职位包括产品经理,用户研究,交互设计,UX/UI,UX/ID, 甚至运营岗位。但是在投递与做笔试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所投的产品经理的简历很少通过初筛,运营的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因此便将范围逐渐缩小到用户研究与交互设计上。但是如果一开始就仅仅关注在很小的点上,是容易将路越走越窄的。
三、笔试
建立通过初筛之后,大家便会陆续收到笔试通知。互联网公司的笔试一般第一关都是综合性题目,也就是行测题,英语题或性格测试题目。在做行测题笔试之前,建议在网上找一些题目来刷一刷,这些题目大多技巧性非常强,例如找规律,推理题,计算题等等,大多数的题目都可以不用动笔在很快的时间内得到答案。但是我个人认为,行测不能测出应聘者的任何能力,只是一个筛选方法而已。由于近几年互联网公司的职位竞争非常激烈,专业笔试的审核过于费人力物力,公司只好采用行测这个方法,简单粗暴的刷人。所以我个人没有花很多的心思在行测上,而是着重去补习专业知识。
笔试的第二关一般为专业笔试,而这种专业笔试又分为两种,其中之一是在线笔试,时间从一个小时到三个小时不等,题目类型包括基础知识(交互书籍阅读及交互设计基础),产品分析,控件分析,产品设计,设计视野等等。第二种便是给应聘者3-10天不等,要求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或分析报告。因此,在准备专业笔试专业方面,建议读书和读文章结合。首先,无目的的在各大网站上阅读文章,将有用的碎片化信息记下,然后反复阅读记忆,包括产品分析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某个领域的发展,互联网行业的新闻与热点等等。同时,阅读大量的产品分析文章,总结分析产品的方法与步骤,了解每一个步骤分析需要cover的内容;同时了解每个现象级产品的产品、交互甚至运营手段,思考是怎样的原因造就了这个产品的成功。在这方面,很多公众号及网站上都有很好的资源。但是这些平台的资源相对来说碎片化程度较大,不利于阅读者建立学习的逻辑架构。因为很多的笔试题不仅仅是在考软件使用的如何等“硬件知识”,而是更多的在考察应聘者的思路与想法。因此,阅读交互设计相关书籍也对笔试以及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在书籍中看到的方法、架构都可以在网络上的文章中得到实践。而对于第二种笔试类型,即用3-10天完成设计的题目,建议在整个产出文件中着重展现思路,拿到题目之后进行题目分析,列出研究/设计计划,并依照计划中的每一个步骤依次完成分析与设计。并在完成项目之后对整个项目进行综合自我评价,包括其优点、缺点(局限性)等等。最后将这个设计思路过程整理成pdf,将交互原型及其他分析材料打包上传。
笔试题目可参加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交互设计笔试题目
四、面试
终于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了激动人心的面试环节,离offer越来越近,也会离或幸运或残酷的现实越来越近。在面试之前,笔者搜索并阅读了大量的面经作为准备,将可能被问到的问题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的问题准备答案,在面试之前进行演练。面试的越多,状态越放松,对于被问到可能的问题也就更能轻松面对。面试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是与大神们接近的最好机会,可以从他们身上得到非常多的建议,包括擅长的一面与缺失的一面,从而帮助不断的完善自己。
从整体来说,交互设计面试高频常规问题为下:
1. 自我介绍
(1)针对个人经历/选择的问题
2. 专业问题
(1)作品介绍:介绍最满意的,与所应聘职位最相关的作品,思路、过程、结果
(2)针对作品提问与解答(有质疑的部分的思考,在团队中担任的角色)
(3)对交互设计/用户研究/... 的理解是什么
(4)对控件的掌握情况(不同情况的分析,选择最优的原因)
(5)交互设计基础:读过的书,印象最深刻/帮助最大的理论/方法
(6)对行业的了解情况
3. 沟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2)结合过往经验的其他随机问题
4. 个人
(1)优点与缺点是什么
(2)兴趣爱好是什么
详细的面试经历如下:
(1)[TX, 用户研究,2017.8,视频面试]-失败
面试刚开始,面试官就提出了“如果理解用户研究”这个基本却又终极的问题。由于彼时的笔者还没有真正明确自己的求职方向,对用户研究和交互设计的理解过于肤浅,甚至不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职能所在,因此回答方向就华丽丽的跑偏到交互上了。面试官在听完回答之后,便很直接的告诉笔者,可能更适合交互设计,而不是用户研究。
(2)[YS, 交互设计,2017.8,语音面试]-失败
因为没实际交互设计工作经验杯具
(3)[WY, 交互设计,2017.9,杭州]-一面失败
最心仪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很用心的做完了给出的笔试题;但由于实习经验确实与B端设计经验较少的原因杯具。
(4) [TS, UX, 2017.10, 上海]-一面失败
最心仪的设计咨询公司之一,由于对于行业的理解太浅,作品bug太多(从面试官的表情里面看出),以及缺少个人特色的原因杯具。最后一点这里想重要提一下,面试官认为,留学生该有的东西我都有,但是少了一些个性的东西。这个建议不仅仅是对面试很有指导性,也会影响人生的“活法”,非常受用。
(5)[ZN, UI/UX, 2017.10, 上海]-拿到实习offer,接受
已接受offer,在此不做叙述
(6)[DB, 交互设计,2017.10, 上海]-拿到实习offer,拒绝
初创的设计咨询公司,因为没有导师,公司不成熟,环境不佳等原因拒绝。
(7)[DXY, UX/UI,2017.10, 杭州]-社招,二面失败
这是一家及其以技术为导向的公司,并不是非常重视交互与视觉,而是讲求功能与效率。这对于做产品来说是很现实的问题,但是却可以看出来交互设计师与视觉设计师并不会非常受重视。此外,这家公司给我一个非常奇怪的印象,即他们自己并不十分清楚自己想要怎样的人,一面的产品经理问了我非常多关于沟通的问题,并且说他们是在找一个既做ux又做ui的人;而二面的技术架构师问我了很多如何实现设计图的技术问题以及用户研究的内容。但是二面是这次经历中唯一的一次压力面,面试官全程用手挡着嘴迅速的提问,需要我迅速的听清并且做出反应;同时又说了很多很直接的话,例如“你做的东西太幼稚” “你在国外学的东西回来一半都得废”等等, 虽然确实不无道理,但是听起来着实刺耳。
(8)[YS, 交互设计,2017.8,面试]-拿到freelance offer,因为拿到后者offer而拒绝
(9)[DZDP, 交互设计,2017.11, 上海]-拿到正式offer,接受
(10)[KDXF, 交互设计,2017.11, 电话]-拒掉了面试
经历了九场面试,我获得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在象牙塔里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我,其实真的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怎么做。而整个面试走下来,我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了更加客观与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更加清楚了自己想要怎样的工作,怎样的生活。这样一个逐步看清自己的过程真的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经历。面试的越多,整个人的状态越放松,达到的效果也就越好。很感激最后能拿到心仪的offer,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自我否定与怀疑之后,终于找到了可以前进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