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写作(4)

读书笔记‖写作(4)

作者: 讲故事的阿猫阿狗 | 来源:发表于2023-11-15 15:24 被阅读0次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意思是如果你想有一番作为,必须经历三个阶段:首先,给自己立一个大志向,这个志向要求你站得高,看得远,最好能一眼看到人生的尽头,望尽天涯路;其次,要下高楼,站在地上踏踏实实地干活儿,瘦了、憔悴了都是代价,你得认;最后,突然有一天,蓦然回首,你已经功成名就,取得了羡煞旁人的成果。

    以前我对这种“望尽天涯路”的生活状态很是反感,觉得那种生活简直令人无法忍受。一眼望到头,多无趣,多绝望。

    我一直认为人生就应该充满挑战,不断变幻,明天永远是未知的,这样的人生才值得经历,所以对什么都好奇,一通乱跑,能尝试的几乎都尝试过了,一路磕磕绊绊,最后才发现自己就读书写作还可以,其他通通都干不好。

    可能我天生就要吃写作这碗饭。知天命是一件好事儿,特别是早早地知道天命。

    就在我知天命的时候,我发现,“望尽天涯路”的生活状态是多么幸福,我似乎偷窥到了命运的底牌,感觉到了能力、天赋和方向的契合,剩下的就是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而已。

    未来清晰可见,成就一目了然,内心也没有了慌张、迷茫,随之而来的是笃定、确信。

    当你望尽自己的天涯路时,生活似乎都慢了下来,时间都开始和你做游戏,这时候我发现,我反而走得更快了,而且还有时间欣赏身边的风景了。

    俗话说,肚皮藏不住孩子,布袋藏不住锥子,江湖藏不住高手。牛人也是藏不住的。

    天下没有新鲜事,你所谓的新路,也总有人用自己的一生体验过。我找来找去,发现季羡林先生是我的一盏明灯。他一生的经历,触底反弹的力度之大,值得所有有心治学的人学习。

    季羡林是典型的老一辈知识分子,治学的精神让所有人佩服,就连胡适也向别人说,做学问,就要像季羡林一样。

    不过这位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一生却是历经磨难。早年家境贫穷,父母相继过世,寄人篱下;去德国留学又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法回国;战后几经辗转,回国刚过上几天舒服日子,又赶上“文化大革命”。

    不过幸运的是,这一切他都咬着牙熬了过来。那段时间里,没有人敢和他说话,没有人敢和他接触,就这样,他被隔绝在了他人的视线之外,在一个小小的收发室里当看门老大爷。

    可是谁知道,故事才刚刚开始。在那个幽暗的小房间里,看着窗前人来人往,时光流逝,季老暗自许下一个宏愿,他要干一件大事儿,翻译一部巨作——《罗摩衍那》。

    这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不管是在印度文学史上还是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崇高的地位。

    各个时代的统治者都想利用《罗摩衍那》的威名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宗教信仰,就像中国世世代代的学者都想要解读《资治通鉴》一样。

    为什么选它?因为这部作品够长、够难、够耗费时间。精校本大约2万颂,每颂译为4行,至少有8万多行诗,共300多万字,季老决心要把它翻译成顺口溜似的民歌体。

    更难的是,这么大的知识工程,白天还不能干,只有晚上有一点时间干,于是他就在晚上偷偷阅读原文,把梵文诗句翻译成白话文,白天在收发室里把白话文改成押韵而且每句字数基本相同的诗。

    白天看到的季羡林,是眼睛不清耳朵不聪的半衰老人。实际上,他的大脑中一直有一个发动机在转,一直在产生“电磁风暴”,一项巨大的翻译工程就这么无声无息地开展着,一转眼,就是10年。

    中文译本《罗摩衍那》出版后,震惊世界文坛。在过去100多年里,只有英文全译本,中文全译本是第二部外文全译本。

    世界各地的学者发来贺信,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逆境之下,季羡林竟然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之后他的学术生涯也是“直挂云帆济沧海”,所向披靡,一路达到巅峰。牛人的光芒是遮不住的,牛人迟早会牛的,季老的精神几乎可以作为所有读书人的楷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写作(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is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