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苦,农村老人更苦,农村失能老人最最苦。
一直想就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写篇小文章,今天正好在报上读到一篇,标题是《为农村失能老人照护提供更多解决方案》。文章针对民政部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几点意见。
文章说,立足现实,加强村级服务能力建设,破解农村失能老人养老难题。加强农村养老失能照护能力,要推动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与养老服务网络整合。提升农村养老失能照护服务水平,可通过以城带乡的方式,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文章最后说,为农村失能老人生活兜底,归根到底还是需要经济实力的硬加持。
这才说到了根子上,没有钱,啥事也干不成。
正好又看到本地报纸的一篇文章,介绍的正是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标题是《老年人幸福。村子才更有幸福感》。
文章介绍的是震泽的蠡泽村,这个村,是老父亲的故乡,村上有不少亲戚,我常去,还是比较熟悉的。
据介绍,这个村有2300多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448人,也就是说,近二成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但有觉得,这个统计数据未必准确。
插一句,60岁以上的老人,这让即将踏进60岁门槛的我觉得好悲伤。
在这个村上,会给75岁以上的老人做一碗长寿面,给每位老人发敬老钱,有日间照料中心,老人只需带上水杯,就可以享受一天的悠闲。如此,村里每年为老服务的费用在40万元左右。
很显然,这些服务是针对那些尚能生活自理的老人的,那些即将失能、正在失能和已经失能的老人,针对他们的服务,没有提及,我估计也不会有,即使有,也不会太多。
这是一个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条件较好的村的情况。如果,再如果,农村失能老人会享受到什么呢?大概率是自生自灭。
子女有子女的家庭,有工作,自身压力就够大的。有些子女本身就是老人了,他们未必有精力来照顾更老的人。即使有,经济上也未必有这个能力。老人自己大部分是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的,进不了城里的养老院,更请不起专业的照护人。这就是现实。我见过太多这样的老人。
说点别的。
小红在讲餐桌上的久别重逢,我就想起了前天我买的某饭店的爊鹅。我是中午买的,放在开好空调的车内的时间约十分种,后又放在冰箱里,到晚上6钟准备吃,打开盖子,发现已经有异味了。我想大概率不是我放坏的,而是原先就坏了的。
这个熟菜,是我用先前征文得奖的奖券买的。一家大饭店,供应的熟菜质量也难以保证,就不要说别的饭店了。
有人让我去交涉,我说,算了,没有吃坏肚子,就是万幸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