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红白旗。这是古代“遥感”,城池防护会用烽火台等方式;大军作战会用令旗配合鸣金锣鼓指挥摆阵,这是用遥感的方法支持指挥调度。
欲穷千里,更上层楼。化用古诗想表达,但是想看最远,应当去更高的楼。最高的楼在哪里?琼楼玉宇在天空。那么发卫星看得最远。
发卫星,看车路。卫星可太棒了,如同不知疲倦的鸟,时时刻刻在天上沿轨道飞翔,无论冬夏昼夜晴雨都在工作,所谓全天候,全天时。那么卫星看得清吗?这里技术不断在提升,最新情况是一条马路、车道能看到了。但是无论标称的精度有多高,技术有多么先进,但总有物理极限不可突破,例如卫星无法看到地面上的蚂蚁,卫星很难拍到无人机。
离得近,看得清。虽然站得高能看得远,但不一定能看得清。想要看得清,还得离得近。这在遥感领域,需要发挥无人机、瞭望塔、还有地面车辆以及人员的作用。
从光天化日 到 火眼金睛。光天化日,没有云层,看到啥是啥,这是卫星能做到的,所谓几何的光学的遥感,空间分辨率,从最初的粗分辨,到高分辨。曾经有一个争论,卫星上能看清长城吗?还设置了考题,当时的答案是不能。随着卫星摄像技术的发展,这答案已经不对了。长城上垛口的砖也能看清了吧。
如果没有云层遮挡,不同影像上同一地物,就能精准识别了。识别之后,有什么用呢?——可以形成三维立体,比如我们在新闻中经常看到的转动的地球和三维地形。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和视觉技术比对,能识别影像A上的a点与影像B上的b点是同一个点(同名点),多个同名点匹配起来,就形成了多个观测,多观测等式进行联立,就能形成解算方程。根据同一时刻卫星的位置、姿态是定量,反过来还能解算卫星的位姿数据。卫星各时刻的位姿数据通过平差得到较优结果后,就能重建对应影像的三维立体模型了。如此,就能得到精确到地面模型。
光天化日方式的遥感,受很多因素影响,光线的传播遇云层拍图就受遮挡;拍图也受光照影响,比如阴雨天和夜晚,就不灵了。这种就需要微波雷达方式,因为不太受云层影响,依然能获取物理/生物属性。
火眼金睛能清楚到何种水平,让我们拭目以待新遥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