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1:一对中年夫妻的脑袋挤在手机前,在给儿子转留学的费用。两人对流程不熟悉,边百度,边操作。老公一不小心就按错键,要重新输入,脾气越来越不耐烦。
老婆忍着小心,说我来试试,老公又不放手,只好谨小慎微在旁边辅助。几十分钟操作下来,老婆精神紧张,觉得心脏病快犯了,非常压抑。
敏感的人容易被他人情绪影响,哪怕这件事和自己无关。长期这样下去非得病不可。
老公平时非常温顺,但是有的时候就非常暴躁。格式塔说极性都是成对出现的,有温顺,就会有暴躁。温顺的时候,暴躁被压抑下去。暴躁的时候,温顺就不见了。情绪跷跷板因此玩得起来。如果温顺是常态,暴躁长时间不见,去哪里了?也需要一些机会让这个极出来透透气,不然跷跷板一直倾斜着,不健康。
但是暴躁出来会伤人,就用大道理、烟酒茶把它压着。
容易受别人情绪影响,是融合的状态,明明知道和自己无关,是对方的情绪不稳定,但是依然唤起不安,甚至想贡献自己出去讨好对方,换得岁月静好的效果,哪怕是虚假的。
融合,就是边界不清,最可能形成的原因,是在早年无法解释周围环境危险的时候,就从自己下手。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自己做些什么就改变了。
于是小孩子就去讨好父母,或者赶紧做父母喜欢的事,如做家务或者学习。这样的防御方式,到了成人以后,自然也会受周围人情绪的影响,还惯用以为起作用的方式,息事宁人,宁愿委屈自己,也要让他人满意。假性自体就是这么来的。再往更早年追溯,得不到适当的回应,或者母亲逃避或者报复婴儿的原初破坏性,婴儿在主观想象向客观世界发展中受阻,主观想象世界变得僵化,缺乏变通,一根筋。
于是就出现了单一的状态,非此即彼,要不暴躁,要不讨好。老公过后就要以加倍讨好,挽回刚才的放纵。而老婆也会小小惩罚一下,以获得刚才不安的弥补。大家都在玩跷跷板。
情绪的艺术就是平衡的艺术。所以,有必要让情绪的另一端也能上上下下,而不是总在上边,或者下边。
如果在想象层面说一些:“真想把手机砸了,”或者:“不汇款了,去不了不去了,”之类的话,现实层面的愤怒会少很多。想象力让人完成了破坏,现实就不必破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