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一直被人诟病,误尽苍生,少慢差费效率不高,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什么呢?
一、适且而又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航标,决定着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学习目标针对的对象是学生,其关键是概念性知识的归纳和演绎,当然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也很重要,概念性知识需要事实性知识和文本(案例)的支撑,程序性知识决定了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目标的确定一定要关注学情,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不要低估学生知性阅读的能力,降低课程的标准。“教什么”比“如何教”更重要。在小学阶段,干老师就能带着孩子们理解意象,故乡、伤春悲秋,更何况我们初中生呢,其实我们有时候无意中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或者因为我们的笨拙,我们无法抵达设课的初衷,而降低了标准。
二、教学要有问题意识,有挑战性任务
老师要通过巧妙的情境设置真问题,带着挑战性的问题,运用知识,复活知识,去解决问题,带着学生体会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魅力,让学生在迷茫中惊诧,在惊诧中好奇,在好奇中豁然开朗,所以这个问题的设置非常重要,主问题要能撬动整个课堂,问题串要环环相扣,引人深思,引人探究。干老师的《月光母亲》的设计就非常巧妙。
三、教学的过程要带着学生,别丢了孩子们
不能只见书本,只见知识,却没有学生,没有生命,没有那个独一无二的“我”,这样教材、知识和学生之间就没有共鸣,学生就会觉得让我在“学”教材,教材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互相对立的关系,应该裹挟着学生,一起去经历,去探险。干老师说理想课堂要经历三重对话,即: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核心】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的、历史性的、生长性的),课堂上要有学生的理解,而不仅仅是教师的理解。
四、教学的过程要协同思维
既有归纳的过程,又有演绎的过程,没有归纳就没有提炼,没有高度的概括,像一个个珠子,散乱;没有演绎,就没有应用的过程,没法发挥知识的作用。
五、要提供教学资源,给学生以辅助
读干老师的课例,会感到里面很多相关资料的补充,20字的《春晓》,用了那么多相关的诗词、包括音乐来助读,帮助学生理解,并且在理解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多样的读来实现学生的理解,肖老师的课也是这样,让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中理解课文,理解言外之意。
六、教师要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解读
所有的名家无不在其原生价值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巧妙设课去发现文本独有的教学价值。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沉下心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教材,用自己的匠心备课,没有精心的深入的备课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