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普通的职场人,受制于认知、思维、精力的局限,未必会把对未来的思考放在心上。”
01
—
我推行过两个会议。
一个会议,叫做“成果会议”。
这个会议基于“成果思维”,一切拿结果说话,更多关注的是经营的指标、运营的目标、项目的交付、成本的核算,需要参会的人拿出当下的数据来论证。
还有一个会议,叫做“种子会议”。
这个会议基于“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底层逻辑,更多的是关注趋势的研判、行业的分析、架构的搭建、人才的培养,需要参会的人拿出对未来的规划与布局。
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因为不只要解决当下的问题,更要对未来出手。
做产品、搞经营,到了一定阶段,除了要发展“成熟业务”,更要提前埋下“种子业务”。
如果没有提前的规划,只局限于当下,那这样的产品线未来的发展必定不会有多少竞争力。
02
—
基于以上的逻辑,我再说下我的一个感受:
作为一名普通的职场人,受制于认知、思维、精力的局限,未必会把对未来的思考放在心上。
比如以前的我,就只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解决没完没了的问题、迎合强词夺理的上司、追看娱乐至死的综艺…
然后因被动或主动的换工作而导致“经验清零”,于是产生了“职场危机”。
但这几年我已经深刻理解了:
有些“种子能力”,虽然看起来在当下发挥不了大作用,但很有可能就会给未来的自己制造可选择的空间,让自己在关键时候做到游刃有余。
所以,我利用“空闲”时间在做的另外一些“事情”,比如日更写作、公开演讲、跨界学习、锻炼自己的思维、突破舒适区与扩展能力区、认识高水平的牛人等...
03
—
是不是积累"高质量的种子能力"--就能让自己的未来有更大的选择或腾挪余地,产生长期的复合收益?
我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思维层面上的有效积累--不再刻意追求那些表面的东西,形成本质思考,摸清底层规律。
一旦洞穿问题本质的能力得到提升,思维中无序的东西就能整理清楚,甚至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也会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广。
还比如,个人影响力方面的有效积累--“能说、会写、善演”,越善于表达自己,愿意“接纳”我的人就会越多。
这三大能力决定了我可以连接多少人、能影响多少人,能产生多少杠杆效应,这都可以打造个人IP。
04
—
最后,总结一下:
不只要解决当下的问题,更要对未来出手。
这就像高手下棋一般,每下一招,不仅要考虑眼前,还会对未来的局面进行谋划。
走一步、想三步,考虑得越深入、越全面,赢棋的概率就越大。
这种思维方式就要求我在制定行动计划之前,也要要设想最终想要实现的目标。
这么做的原因,本质上就是眼光放长远,把自己放到更宏观的、更长周期的视角下去思考。
只有站在和日常思考尺度不一样的角度分析问题,才能看到新的系统和规律,找到新的有效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