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笑容,带上祝愿,咱们拎着偷来的饭,常回仁中看看”。
“老师准备了一些唠叨,练武的同学们准备了几双拳套”。
“生活的烦恼,跟女同学说说;工作的事情,跟曾经的恋人谈谈”。
“常回仁中看看,回去看看,哪怕是给教室旁边的小树浇点水”。
“教育我们的老师们,不图每个同学都飞黄腾达;一辈子不容易就图平平安安;辛勤的园丁不突学生献出多少鲜花,一辈子总操心学生们快快长大”。
一句又一句,一幕又一幕。常常在我脑海里浮现。时而犹如梦中,时而犹在眼前,思绪万千。特别是那群“偷饭”的少年们,终身难以忘怀……
当年学校的饭堂,是学生自己扛米去,学校负责用瓷盆蒸好的大锅饭。一盆饭1.2斤,通常分成4份,每份3两。一般女同学就拿3两饭票,装一盆的四分之一在自己碗里。男同学一般装一盆的二分之一。通常打了蓝球或者“压”完马路回来的男生,特别是晚上骑着自行车,象开着奔驰一样,去外面偷李子,美其名曰“走人户”串门归来的坏孩子,第二天早上最少三小块。
每到早自习结束的打饭时间,饭堂师傅会把几百盆饭,提前摆放在一个长方形水泥台上,只要同学们拿出对应重量的饭票,饭堂师傅就会熟练的,用两指宽的竹篾挑到同学们碗里。一周又一周,可能到今天为止,饭堂师傅也不知道打饭时间发生了什么。
只有我们,也只有我们,这帮赤着脚,拎着拖鞋,头上梳着“双分”,斜挎的书包上还有泥巴的“坏人们”。在每次打饭结束后,每个人眉飞色舞,趾高气扬的“统计”和“攀比”中,才知道“猴儿”偷了两盆饭;“小狗子”偷了五盆;象“王三”,“勇儿”,“见儿”等不露声色的“惯偷”,今天也没“发现”吃了多少“免费的午餐”,连老实巴交的“牛老壳”,也偷了一盆饭。每到打饭的铃声响了后,同学们你追我赶,你拉我挤站在饭盆前,当看到饭堂师傅最手忙脚乱,同学间可以互相“掩护”,趁着宝贵的五分钟“黄金时间”,“坏人”们下手了:飞快的从前面排队的人缝中,把手伸进去,把一整盆饭从摆放平台上“拉”出来,瞬间消失在吵吵闹闹的同学背后……就算当时被饭堂师傅发现了,也会从饭堂师傅手中,生拉硬拽把饭盆"转手”给旁边的同学,还振振有词:我先打饭,他帮我付饭票……更加“疯狂”的是,把饭吃了后,饭盆也随风消失:不敢去还饭盆,直接把饭盆扔了。我们每天都兴高采烈,似乎比考上大学还高兴;每天都在计划第二天偷饭的“战略战术”。我记得最高峰时,每天的早自习,我们也“鼓动”女同学去偷饭,似乎是以偷饭多少论英雄……
一边“风声,雨声,偷饭声,声声入耳”,一边又有一个声音“吼叫”着:“站”出来,“坏人”们;“站”出来,“偷饭”的发小们。让我们互相看看:这些年打了多少电话?有多少次拥抱?给予对方有多少“偷饭”时的“掩护配合”?支持和帮助?让我们看看,我们还可以“偷饭”多少年?……
“偷饭”的同学们,你们的儿子,女儿成绩好吧?你们的父母都老了吧?你们的白发也不少了吧?
同学们,“偷饭”时间到,集合出发了……
“前进,前进,向前进,咱们的坏人队伍向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