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上学那些事儿
对不起,真的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对不起,真的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作者: 春暖兮 | 来源:发表于2017-12-04 17:17 被阅读96次

    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我看到了一条微信消息,打开一看是邀请我加入一个名称为“小学同学”的群,我看了一眼,习惯性的把群消息设置成“免打扰”,就丢在一边,继续埋头赶方案写总结。

    等我写好手里的方案,来看手机的时候300多条未读消息,屏幕上还在不停的跳动,新消息一条接一条。我还是忍不住从第一条开始刷,看看他们到底聊什么,能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聊出300多条消息。

    大家都很坦诚,群名片已经清一色的换成自己的真实名字了。可是,看着这些名字我要想好久,到底是谁?哪个村的?好不容易想起来的,对她(他)的映像还是停留在小学时候的样子,那时候的我们,除了丑、土、穷,我想不到其他能够形容的词语。

    我们的家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大山深处,在工作之前我离开村子去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因为读书求学。我不爱出门,因为找不到一件稍微像样的衣服。

    在各种媒体上凡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我都会忍不住多看两眼,甚至热泪盈眶。因为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什么叫“感同身受”。

    中国还有千千万万的农村劳动人民,他们不是不想致富,不是不想摆脱贫困,可是贫穷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他们固然需要扶贫资金注入,但他们更需要知识,需要可以跟上时代发展进步的知识水平。也许你会说,现在有好多有钱人以前不都是大字不识几个么。在十几二十几年前我信,别说识几个字,就算文盲发家致富我也信。可是今天的社会,我能感受到他们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时的尴尬。

    90后的我,没上过幼儿园,小学换了三个学校的才读完。但每次换学校都不是我们自愿的,都是因为学校不开设相应年级的课程,我们的学习无法继续了,才被迫换的。

    当然是没有这样好的教室

    一至三年级,在我们相邻两个自然村合并办的学校里读完。老师是60年代的初中毕业生,也是村民们找了方圆几个村,唯一一个愿意留下来教我们知识的文化人。他一个人承担了我们和邻村所有一至三年级适龄儿童的教学任务。一个教室里坐着一到三年级的所有学生,只有两块黑板,老师上课的日常是先照顾小的,上完一年级放学、接着上二年级放学、再上三年级的放学。我读一年级的大多数时间里,一天只上半天课。后来村民们反映不能放任学生不管,家长都是交了学费送自己的孩子上学读书的,这么放任不管下去会把孩子放废了。为此,村里专门选出村民代表到乡政府反映情况,要求老师按照正常的学生上下学时间管理我们。村民去反映后没多久,乡里就派人来学校找老师谈话了。之后的日子,也就是从我一年级的下学期开始,我们上学下课的时间就固定了。好多同学还不习惯,老迟到。迟到就到罚站在教室门口不准进,让一至三年级的学生盯着你看,迫于面子,没过多久也就基本没人迟到了。

    老师上课方式一样只能是一个年级一个年级的上。规范后我们上学分上午和下午了,一天六节课,上午三节,下午三节,顺序一般是第一节课是上一年级的,二三年级的在教室自习;第二节课上二年级的,一三年级自习;第三节课上三年级的,一二年级在教室自习,以此类推。我后来在《槐花飘香的日子》这篇描写文革期间知青生活的文章里也看到类似的场景描述。“学校简直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几乎没有教具和器材。依山而凿的七孔窑洞依次排列,其中两孔作为老师的寝室兼办公室,其余的五孔作为全校七个年级的教室。全校共有五十多名学生,采用的是复式教学法:老师先讲完一个年级的课程后布置好作业,该年级的学生便开始写作业,老师便又开始给另一个年级的学生讲授课程,每每如是,周而复始。”

    也有很多时候为一个年级知识点讲不完,别的年级只能一整天的自习。当然我们是能蹭课听的,都在一个教室里,老师讲的时候都听得见,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应该是一到三年级的课程一起学习。

    渴望知识,渴望长大

    我们对外界的所有认知停留在仅有的数学和语文课本上。我们不能问老师,因为他忙,要应付一到三年级的课还要回家帮家里做农活。也不能问父母,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懂得字甚至还没有我们的多。我们只能把十万个为什么藏在心里,变成一个不插大人话,不问为什么的懂事的孩子。也是在那些时候我们无比渴望长大,渴望小时候的孔融能长成邱少云、长成雷锋。

    三年级结束换到村委会所在地办学点的时候14个同学少了2个,因为他们忍受不了一个星期回家一次背一次口粮,还要利用放学时间自己捡柴做饭的苦。如果那时候我们有摄像机,一定可以记录下这些镜头。一群10来岁的孩子,不管烈日炎炎还是大雨盘陀,不分严寒酷暑,星期天的时候要背着篮子到离家五六公里以外的学校去上学,里面要装够一个星期吃的米菜油盐。实在装不下,背不动的柴要利用周一到周五下午放学的时间去学校后山找。一到放学时间,几十个学生挤在一所危房里,三五成群的忙着做早饭、晚饭,还要等着外出捡柴的同伴回来才能吃。我看到太多因为做不熟饭菜痛哭流涕的,也看到太多因为捡不到柴无法生火做饭的绝望。雨天担心柴淋湿了点不着火,晴天担心锅里下顿要吃的剩菜剩饭会馊。

    好在这样的日子只持续到2004年,我初中毕业。政府要求并校,不在开设一村一校的教学点。并校后,学校里有了食堂,学生只要固定的交米、交菜就可以了。虽然照样要背米背菜,好在不用自己煮了,最棘手的吃饭问题算是解决了。

    那个花一般的年纪里,我们没有动画片,没有玩具,没有见过篮球、乒乓球,也没有童话故事书。只有做不完的农活和数不尽的柴米油盐。

    我大学时和同学讲起来过,我激动的讲述那些经历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眼里的不屑。他们不理解,为什么邻近省会的地方还会那贫穷,肯定是我的父辈们好吃懒做。我无力反驳。没有经历过,做不到感同身受也请不要侮辱我们的勤劳。如果我们真的好吃懒做,我也坚持不到可以走进大学校门的那天。如果可以富有,可以衣食无忧,那个天真活泼的年龄三五成群在一起的不应该是嬉笑打闹着游戏或者看书聊天吗?

    往后的日子里我不敢对任何人提起那些刻骨铭心的童年,我把所有的记忆封存,连同我的小学同学的名字。我不愿回忆,我也不愿意相信20世纪的中国农村还有那样穷苦的地方。

    六年级毕业时两个村委会的60来个小学同学,坚持到最后踏入大学校门的不不足10人。我们奋力求学,得到的不是鼓励和赞许,而是不孝。因为我们老大不小的年纪不仅不帮家里干活,也不外出务工给家里挣钱,还要家里掏钱供我们读书。这样的教育水平,这样的观念不改,如何提高人口素质,如何脱贫致富??

    我很庆幸自己熬了过来,也庆幸我的父母理解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意义。

    我翻完了他们的所有聊天记录,看着名字在脑海里搜索他们的样子,一遍一遍回忆着那些童年的时光。他们的话题大多是车子房子孩子,偶尔在群里发个链接,吐槽下政府,我插不上什么话。用老家人的话说,我现在除了比他们多喝了几瓶墨水,其他的一无所有。我既没有车子,也没有房子,更不知孩子在何方。每天在办公室敲敲打打,写不完的方案、总结、汇报,我也不敢告诉他们,我在他们痛恨体制内,在一个十年前和我们村差不多的的穷乡僻壤里。我仅存的斗志和自尊或者玻璃心再也受不起任何打击。

    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明明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要考公务员?”因为我们有情怀,因为我们希望真的有那么一天可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再不济也能穷则独善其身。我们深知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有很多不足,我们也在努力,在和所有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员一起。我们没有更好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也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不否认,一杯茶水一张报就混到下班的大有人在,我们能正视自己的不足,也能接受建议,不断改进。

    对不起,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都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我在体制内,在精准扶贫的浪潮里心力交瘁,在维稳、在安全生产、在环境保护中焦头烂额。可是,我想不到除了我们,还有多少90后,愿意穿梭在鸡鸣狗吠的农村,愿意呆在还没有4G网,甚至还不通网络信号的大山深处。

    贫穷限制了我想象力。我没钱出国,感受不到异国他乡迷人的风采,也感受不到他国良好的治安、完善的医疗养老体系和开放包容、言论自由,也没有呼吸过他们清甜的空气、吃过他们绿色健康的食品。我只知道,我从小到大接受到的所有教育都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不起,真的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rat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