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篇》第二十三章: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解析:
子贡问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并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侮辱。”
读完这一章,猛然间发现孔子不仅很睿智,而且情商还很高。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非常懂得拿捏与人相处的分寸。
我们都是有社会属性的人,每个人的生活中除了亲人还有很多的朋友,纵然关系有亲疏,但我们都需要与之沟通交流,于是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彼此的工作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又一件的大事小事交织而成,而我们每一天为了处理这些事,会不停的面对决策和选择。
有些事,我们可能很快就可以抉择清楚,比如今天早上吃什么,出门穿什么衣服,是走路去上班,还是开车去上班,这些问题都很简单,稍作权衡即可,不需要过多征询他人的意见。
但有些事,我们就没有那么容易做抉择了。比如,遇见两个条件都不错的女生,一个家庭条件很好,但脾气不好,一个性格很温和,但是出身很一般,到底要选谁做女朋友?又比如,打算买房,是买在已经相对成熟便利但升值空间不高的社区,还是买在未来十年会有很高升值空间但目前生活设施不完善的社区?再比如,职业发展,是选择一个收入稳定,工作不复杂,但是发展也不会很大的岗位,还是自己出来创业,虽然收入不稳定,不过未来有无限可能?
这些问题,每个人在面临抉择的时候都免不了会犯难。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有可能会需要身边的人给些意见。于是亲朋好友的力量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有些人,在给意见的时候,很容易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判断,总觉得自己是旁观者清,生怕对方犯了迷糊,拼命的灌输自己的理念,甚至给出很多决定性的论调,诸如,“你如果不这样做,你肯定会后悔的!”“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听我的准没错!”
这哪是在给意见啊!这简直就是在帮人拿主意呢。
但是,如果对方在这么明确的选择指引做出了选择,结果被证实是错误的。这个时候,又会有人这样给自己开脱了:“我让你选你就选啊?你自己就没点想法吗?”“是我逼你选的吗?没有吧!我只是说说我的看法而已。”
如果造成的损失少,还好!如果造成的损失严重,少不得引起一份争执,有甚者最后连朋友都没法做了。
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你给对方讲了很多道理,对方就是不听,最后选错了,吃了不少亏。结果你气得不行。一着急上火,甚至还骂上两句。结果对方给你怼回来:“我高兴,我乐意,我就是玩玩而已。”你说这得有多尴尬啊!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感受,任何一件事,你在向别人征询意见之前,其实心里多多少少已经做过一些衡量了,之所以再问别人的意见,要么是真的不确定,需要意见,要么只是想看看别人的看法跟你相差多少而已,其实决定你已经有了。
真的是你不懂的,如果对方能够把道理给你讲清楚,不用逼你,你的心中也已做出选择了。如果,你心中已经做了选择,只是想听听别人的说法,那么谁给你意见,其实都已经无法左右你了。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硬要让你背离你自己的意愿,你会愿意吗?即使愿意,你心里会舒服吗?如果听他的选错了,你会不怨他吗?
推己及人,面临抉择时,每个人的内心感受都是一样的。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很受大家认同吗?我需要指点,但是不需要指指点点。类比一下心情,我需要建议,但是不需要你帮我拿主意。没有人喜欢被别人掌控的感觉。
所以,与他人相处时,遇事讨论,我们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给出建议和意见,甚至帮助做分析,但是记得,在做决策时,把决策权交还给当事人。因为我们不能对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的人生负全责,所以,我们不可以用自己的意志控制别人的想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将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而这也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需要注意的分寸。
中国人常说做事要拿捏好分寸,这分寸之间的奥妙就在于,既不让别人为难,也不会让自己难堪。
今天的最后,想请你用一个故事来谈谈你是如何拿捏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的,你认为你的分寸感掌握得好吗?期待你的留言。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49093/16b089a3c1a913b6.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