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阶课上又破了一个“案”,看到了我和先生之间拿孩子说事的真相。
去年有段时间,先生比较密集地跟我提孩子的事,一开始我以为是孩子主要是我在管,他提要求很正常,我就合理解释我的看法和做法,“就事论事”,但是后来我觉得不对劲,他在怪我,怪我没做到这个那个帮助孩子的事情,他不满意孩子的状态,怪我没做好。
于是我想要证明自己做得是对的,对孩子已经做了很多了,反驳他的那些理论貌似科学但其实不是规律,一句话,不是我没做好,是你不懂。我们涉及的话题有孩子睡觉太晚、睡眠时间不够、运动太少、食物对孩子的影响等等。我不禁疑惑了,这是两性课题还是亲子课题?
然后我去觉察去看,看到是那段时间我有推开他的能量,隔离他。没有发生什么冲突事件,表面上我也不要求他或者找他做什么,而且老夫老妻了,似乎“距离”也很正常,但是其实我有嫌弃他,嫌弃他不学习规律,支持不到孩子,让我很累——这个是真相吗?是真相的一段,还不够完整和精准。
今天在“被抛弃”主题高阶课堂上,我完整看到了这个事件,不,是这类事件的真相。以先生认为孩子运动很重要,并且怪我太少陪孩子运动为例。在表面上解决就是各自论证运动跟孩子成长的关系,讨论到底该谁陪孩子去运动,是否能操作,情到浓时怼两怼。完整的真相是什么呢?我有“被抛弃”的信念——产生了要安全、被保护的需求——找谁来护我安全呢?首当其冲是身边这个男人,我需要这个男人有强健的体魄,要爱运动,身手敏捷。可是好彩不彩,这个男人的口号是“生命在于静止”,用的是龟息大法,一年也就运动个一两次——这样的人怎么能保护我呢?太没有保障了,靠不住——我的需求不被满足,产生了情绪,于是鄙视他不运动,而且不是一天两天——有谁会心甘情愿地被鄙视呢?然后我也不运动,他没有直接需要我运动来怎么样,也不想直接制造冲突,于是就在孩子身上体现了这份“还给我”的力,怪我没有带孩子去运动。
这还只是一个信念下诞生的其中一个需求产生的结果,其他拿孩子说事也都这么来的。如果只是解决表面问题那就一波平了一波又起。从里面解决问题,我只需要看到并停了我对他的种种需求。我停了这份需求就停了这份抓取和绑定,我们的关系就有了自由而舒适的空间。我不需要去论证谁更有道理,不需要去接那么多招,因为我收了我发出的力自然就不会有回力。他可能还会继续表达他的观点,但不会再有那份责怪。我就会更客观中立地看待他的观点和信息。
而我需要他强、需要他帮、需要他能的真相是我还不想完全靠自己,我还不相信我可以完完全全靠自己,不相信我能,我还想找个意识来靠,找个人来靠。这是我真正要解的锁。我决心要去解这把锁,这是问题的根目录,这才是拿回生命力量终极路径,这是我要的重返意识力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