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单元目标
1.了解不同叙事文体的基本特征,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的能力。
2.加强文本细读,关注细节描写以及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
3.结合文体特点和作者的叙事风格,展开多种形式的诵读,加深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对文本意蕴的体悟。
课时安排
《阿长与<山海经>》3课时、《老王》2课时、《台阶》2课时、《卖油翁》2课时
10.阿长与《山海经》
第一课时(4张PPT)
学习目标(第一张PPT)
1.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能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与杰出人物同行,沐浴于理想、责任、正义、气节、博爱、睿智的光辉之中,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然而,社会中杰出人物毕竟只是少数,“小人物”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体。这些“小人物”没有传奇的经历、壮丽的事业,没有深湛的学识、豪迈的言语,但却有着朴素的爱与单纯的善,有着平凡的向往与坚定的追求,还有着自信与智慧。今天,我们将开始学习第三单元“小人物”的故事。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鲁迅45岁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阿长和山海经(板书课题、作者、回忆性散文)
二、解题
题目中有个人名是(阿长),《山海经》是(阿长送给小鲁迅的书),请同学们读前两自然段,快速地画出阿长的几种称呼。
(长妈妈、女工、保姆、阿长、阿妈、什么姑娘)
显示第二张PPT:
《山海经》由战国至西汉的不同作者集体完成,以山为经,以海为纬,记录上古的地理、历史、天文等等,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等。
“阿长”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女工、保姆,多年后,鲁迅为什么要回忆她,又把她和典雅的古籍《山海经》相连,她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这个疑惑走进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完课文,老师巡视、监督学生是否读书、查字典)
显示第三张PPT:
要求:①大声朗读②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③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然后自己动手查字典解决,把查出的字音、字义标注到书上。
四、再读课文(这个过程让学生收起教辅,裸读,老师巡视指导,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
显示第四张PPT:
读到了什么——写了阿长什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概括出文章围绕阿长回忆了哪些事情。“童年的我”对这些事又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一:
喜欢切切察察 睡相呈“大”字 实在不大佩服、讨厌
灌输给“我”许多道理 元旦吃福橘 不耐烦的、磨难
“谋害”隐鼠 讲长毛的故事 空前的敬意、消失
买《山海经》 新的敬意
追问1:这些事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生成板书二)
喜欢切切察察 睡相呈“大”字 实在不大佩服、讨厌
灌输给“我”许多道理 略 元旦吃福橘 详 不耐烦的、磨难
“谋害”隐鼠 讲长毛的故事 空前的敬意、消失
买《山海经》 新的敬意
作者为什么把有些事写的详?有些事写的略?这是写作方法的问题,我们先把这个疑惑放着,下一节课再学习。
这篇回忆性散文比较长,大大小小这么多事有详有略,在概括内容时如果都罗列出来,就显得比较啰嗦,所以我们要把关键信息提取出来进行梳理、整合,如《阿长和<山海经>》,把主要事件和态度组合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那么谁能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找学生概括)
五、三读课文
从“童年的我”对阿长这些事的情感态度变化可以看出:“童年的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就是串联起这些事的线索。那么谁能依据这条线索划分结构?
出示第四张PPT:
请同学们依据“童年的我”对阿长的态度和情感变化,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学生思考、展示成果: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
第二部分(3-18自然段):介绍讨厌阿长的事情
第三部分(19-31自然段):介绍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鲁迅回忆了阿长哪些事情”来学习的,明白了“写了阿长什么”,读一篇文章,仅仅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是不够的,还要懂得“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写这些”。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附板书:
阿长与《山海经》(回忆性散文)
鲁迅
喜欢切切察察 睡相呈“大”字 实在不大佩服、讨厌
灌输给“我”许多道理 略 元旦吃福橘 详 不耐烦的、磨难
“谋害”隐鼠 讲长毛的故事 空前的敬意、消失
买《山海经》 新的敬意
第二课时(5张PPT)
学习目标(显示第一张PPT)
1.能分析出阿长的形象,总结出描写人物的方法。
2.能读懂语言背后的情感,明白详略得当、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阿长的七件事,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上节课的笔记,如果把阿长的七件事按数轴画的话,哪些事是正?哪些事是负?谁能在黑板上画一画?(找学生画,其他学生纠正)学生很大可能会形成板书一:
负:切切察察、睡相、吃福橘、教道理、讲长毛故事、谋害隐鼠 买《山海经》 正
过渡:你们是按照什么分的?(学生回答)不管这样划分对不对,都先放这,先看今天的学习任务。
二、四读课文
显示第二张PPT:
看到了什么——怎样的阿长
1.默读课文,画出阿长的相关表现,发现表现背后的秘密
2.聚焦对话,朗读人物的相关语言,发现语言背后的秘密
(这个环节:一意在让学生体会字面意义和读者阅读的情感反应之间的差距,以便更好地理解鲁迅在回顾这段童年生活时的复杂感情;二意在让学生明白:要想把人物写活,就要巧妙运用人物描写方法;三意在让学生明白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以此环节应给学生充分时间阅读、思考,前一件事或前两件事可以先让学生合作学习,后几件事让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学习成果:(此环节是学生自由回答,提出疑问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展示适时引导。学生如果不思考不回答,老师就采用问、追问的方式逼学生动脑思考回答)
问1:“切切察察”这件事中,从字面上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阿长?
——饶舌多事或者爱嚼舌根、爱告状等
追问1:你能模仿一下阿长嚼舌根时的表现吗?(一个学生读,一个学生模仿)
“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追问2:通过这位同学的模仿,你眼前出现的阿长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你和小鲁迅一样觉得阿长讨厌吗?
——不讨厌,可笑,滑稽等
追问3: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阅读情感,是因为作者抓住了阿长的什么描写的?
——动作(板书)
问2:从“睡相呈‘大’字”这件事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阿长?
——粗俗
追问1:你能把阿长睡相粗俗的表现读一读吗?可以边读边想象阿长的睡姿。
——“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胳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追问2:读到这,你有什么阅读感受?
——可笑、滑稽
追问3:除此之外,还有关于阿长的表现语句,谁画出来了?给大家读一读。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问过她”“她不开口。”
追问4:阿长为什么不动、不闻?
——阿长胖且矮,白天既要干活又要照顾鲁迅,累,晚上睡的沉,推不动叫不醒。
追问5:同学们想象一下:阿长为什么不开口解释?她此时的心理活动。(符合人物身份即可)
——为自己没有做到保姆应尽的职责而自责,不好意思开口解释。“哥儿,对不起,是我没有照顾好你,下次我一定不这样了。”
——憨厚,不知道怎么解释。“唉,我怎么又睡那么沉。”
——懂规矩,知道作为保姆不能犟嘴。
追问6:母亲会用什么样的语气问阿长?谁能读一下。注意两个问号和省略号。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问的很含蓄,其实对长妈妈的表现,鲁迅的母亲要说的还在这省略号里面,原来在鲁迅九岁时候推她不动,叫她不闻,问她不开口,鲁迅是无法可想,可是鲁迅在45岁回忆时,我们在字里行间发现了这个不动不闻不开口的原因竟然都藏在这省略号里面。
追问7:在这件事中,没有写阿长的语言、表情、动作;没有写鲁迅怎样向母亲诉苦;没有写母亲是怎样批评阿长的;没有写鲁迅是怎样责怪阿长的,所有的都没有写,只有简简单单阿长的表现三个“不”字和母亲的一句话,我们就读懂了鲁迅对阿长睡相粗俗由小时候的“无法可想”到成年的“情有可原”,作者是通过典型的什么来达到这种效果的?
——细节(板书)
问3:在“吃福橘”这件事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阿长?
——迷信
追问1:你从阿长的哪些表现中读出的?把你画出的相关语句读一读。
具体分析阿长的语言、动作、神情——发现阿长虽然迷信却善良,关爱“我”、乐观
追问2:从阿长的语言中你看到怎样的阿长?
“哥儿,你牢牢记住!”“记得么?你要记着,”——反复强调,怕“我”忘记。(关爱、乐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阿妈,恭喜……”——“我”会怎样的语气?什么表情?让学生猜测去读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阿长会是什么语气,加上动作、表情读。换标点符号读,比较效果。(抓住“大家”发现善良,抓住“真聪明”发现善于夸奖别人)
追问3:从阿长的神情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阿长?
“极其郑重”“惶急地”“又有所要求似的”“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让学生做表情包。将阿长的“郑重”“惶急”“十分欢喜”的情感发展以及对应的“我”的不解、“诧异”“大吃一惊”“如释重负”,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让学生惟妙惟肖地朗读出来,使学生感受到阿长的“可笑”“可爱”。
追问4:从阿长的动作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阿长?
“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她却立刻伸出胳膊,一把将我按住”“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模仿阿长的动作,想象阿长的心理。(善良的性格,乐观的心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追问5:长妈妈的这些举动,所谓“迷信”的背后,我们看到、感受到的是一种真挚的、浓浓的爱意,是一个率真、可爱普通的乡村保姆形象。作者又是抓住人物的什么描写达到这种表达效果的?(板书:动作、语言、神态)
问4:在阿长讲长毛的故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长?
——无知可笑
追问1:你从哪里看到的?把你画的语句读一读。
引导学生从故事内容的荒谬:把太平天国、土匪强盗混为一谈,尊称其“大王”
从讲话时的认真神情:“严肃地说”
从讲话的逻辑混乱:小孩子要拉去当小长毛;女人脱下裤子,敌人的炮就炸坏了。
追问2:“童年的我”在前几件事中对阿长可谓是讨厌、不佩服,在这一件事中却因确信阿长有“这种伟大的神力”而对阿长产生了“空前的敬意”。“这种伟大的神力”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伟大的神力”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小结:“敬意”“伟大的神力”都是分量很重的词,是所谓的“大词”,是专用在某些庄重的场合,用在某些大人物或特异人物的身上。现在却用在这样一个小人物(乡村保姆)身上,就有了调侃、滑稽之感。这样的用法就叫“大词小用”。(让学生记到书上:大词小用)类似的用法在买《山海经》一事中还有,请你把它找出来并分析作用,看它们的表达效果和这里一样吗?
问5:“我”为什么会对阿长产生“新的敬意”?
——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
追问1:阿长为什么突然会给“我”买《山海经》
——因为那是“我”渴慕的书
追问2:“渴慕”也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词,不是一般的“慕”,而是“渴(望)”到了极点,一种迫不及待的爱慕、思慕,“我”为什么会渴慕《山海经》,是怎样惹起的?
——这样的“渴慕”是由一位老人“惹起来”的,这位老人有两大特点,一是“爱种一点花木”,二是“和蔼”而“称我们为‘小友’”。他的藏书很“特别”,应试书以外,还有将“草木鸟兽虫鱼”的杂书,《山海经》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书在“三味书屋”里是读不到的,因此,对“我”来说,《山海经》就不只是一本书,而是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种生活,是“我”渴望突破“三味书屋”的教育的束缚,寻求一个新的天地的希望所在。难怪“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了。”
追问3:为什么是阿长给“我”买来了?而不是别人呢?
——“不好意思力逼”老人“去找”,因为他很“疏懒”;“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买吧,又没有好机会。”
追问4:“别人”指的可能是谁?
——鲁迅的父母、老师、学者、年长者都不会。
追问5:就在这绝望中,阿长来问了,阿长怎么发现“我”想看《山海经》的?
——出示第三张PPT: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通过删掉括号里面的词,让学生比较“我”渴慕《山海经》的效果。
——因为“我”坐立不安、丧魂失魄异乎寻常的表现引起了阿长的注意,这说明阿长对“我”比较(关注)
追问6:“我”本来对阿长说,抱有希望没有?
——没有,只是找一个倾诉者
追问7:结果如何?
——阿长真的买回来了。
追问8:你能把阿长买书回来的句子找出来并读一读吗?
出示第四张PPT: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这说明阿长很(关心鲁迅)
——一回来就放下包袱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来找鲁迅,就想赶快给他,读
——“哥儿”心心念念的有画的书终于买回来了,别提阿长该多高兴了,第一时间就要告诉哥儿,喊出来,激动地读
——别人不能买或不愿买,我虽然不识字但给哥儿买回来了,自豪地读
——站讲台上加上动作、表情读
——可以说,阿长对鲁迅的爱都含在这一句话中,可阿长懂不懂《山海经》?有没有义务给“我”买?(不懂,没有)从哪里看出阿长不懂?(三哼经)按理说,鲁迅对阿长买《山海经》产生了这么大的敬意,就应该写写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啊,写了吗?既然没写,我们就找两个同学展现一下阿长买的过程吧。(一个演书店老板,一个演阿长)
——有可能没有同学演的艰难,也有可能比同学想象的更为艰难,可是鲁迅就是偏偏没有写,为什么?(学生回答)所有的都是为了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就是文学上的留白,越想越让你觉得阿长把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做到了,确实具有(伟大的神力),以至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震悚起来”,“把这四本书”认为是“最心爱的宝书”。
追问9:现在再看“霹雳”“震悚”“敬意”“伟大的神力”这些词表达效果和前面的“敬意”“伟大的神力”一样吗?这里的“伟大的神力”又指什么?
——这几个词大词小用,表达的是一种纯粹的敬辞,是一种抒情。这就是“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唤醒读者不同的情感体验。”
——这里的“伟大的神力”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有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追问10:在这件事中,鲁迅又是抓住阿长的什么描写表现阿长的善良、慈爱的?
——语言、动作、神态
小结:从这几件事中,我们了解了鲁迅写了一个怎样的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淳朴善良、仁厚慈爱。明白了作者是如何刻画阿长形象的,就是运用了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
板书二:怎样写阿长的(让学生记笔记)
细节
语言
动作 写人
神态
(心理、外貌)
问: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你们画的数轴,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板书一生成板书三:
抑 扬
切切察察、睡相、吃福橘、讲长毛故事、谋害隐鼠、 买《山海经》
问:为什么这样修改?鲁迅回忆的这些事能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好事、坏事?
——实际上看似不好的不喜欢的事,所谓的抑,实际上是在(扬),原来(抑中有扬),抑是为了衬托扬,为扬蓄势。只有这样才更加突出阿长淳朴善良、仁厚慈爱的形象。
问:说到写法,上一节课我们留个问题说是这一节课学习,谁还记得?(为什么有些事详有些事略)
问:对,对详略得当的写法我们在第9课《木兰诗》中刚刚学习过,在这一课中,作者为了实现其回忆目的,除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外,在文本的详略上也做了精心安排,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谁能说一说?
——如学生回答不出,解决方案一:可给学生回忆《木兰诗》中为什么采用详略得当的写法。然后再让学生套思路结合本文谈;解决方案二:对话引导
师: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所要着力突出的是阿长的(慈爱、善良),阿长对“我”的(爱/关心)
师:哪几件事最能表现阿长这一点呢?
——“睡‘大’字”“吃福橘”“买《山海经》”
师:现在明白了吗?最能直接的、具体生动的表现作者要表达的中心的事就要——(详写);相反,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三件事:“切切察察”“教道理”“谋害隐鼠”就要——(略写)。这样做到繁简得当,重点突出。
师:有同学会问:既然这三件事与中心关系不大,能不能不写呢?(生思考作答)
——不能,因为这三件略写的事是对详写的事的补充、衬托,多侧面多角度的写阿长,使阿长的形象更丰满、更突出。
——这么多事情作者采用抑扬也好,详略也罢,都是为了表达相同的情感。这也是散文特点“形散神聚”的需要。
(完成板书四)
板书二生成板书四
怎样写阿长的 为什么这样写
细节
语言 欲扬先抑(抑衬托扬)
动作 写人 形散神聚
神态 详略得当(略补充或衬托详)
(心理、外貌)
问:鲁迅既然是为了赞阿长,为什么又写阿长无文化、粗俗的缺点?缺点不要行不行?
——写人要真实。说话、做事要符合人物身份。
板书四生成板书五:(让学生记笔记)出示第五张PPT
怎样写阿长的 为什么这样写
细节
语言 欲扬先抑(抑衬托扬)
动作 写人 形散神聚
神态 (多角度、真实、符合身份) 详略得当(略补充或衬托详)
(心理、外貌)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围绕鲁迅“怎样写阿长的”“为什么这样写阿长”进行了学习。纵观作者对阿长形象的刻画,犹如一部连续剧。从“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到睡相粗俗;从“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特别是“元旦的古怪仪式”,到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再到“谋害”隐鼠,详略得当,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出阿长的个性特点:粗俗好事,迷信无知,却又乐天安命,简单率性。直到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先抑后扬的表达效果才充分显现,阿长淳朴善良、仁厚慈爱的品格在前文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闪光。
第三课时(共6张PPT)
学习目标(显示第一张PPT)
1.能悟出“成年的我”对阿长的情感
2.能总结出题目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在他童年的最关键时刻,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山海经》,从此之后,他又看了许许多多的书,现在北大的校徽还沿用他的设计,现在的鲁迅博物馆里还收藏着他一生积累的作品,他还在版画美术方面做了巨大的贡献,现在结合题目,回到最初我们提到的问题:鲁迅为什么要把阿长、一个普通女工和《山海经》联系起来呢?
二、回归题目,强化情感
显示第二张PPT:
悟到了什么——为什么写阿长
鲁迅为什么要把阿长、一个普通女工和《山海经》联系起来呢?
展示学习成果:(此环节是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根据学生展示适时引导。学生如果不思考不回答,老师就采用问、追问的方式逼学生动脑思考回答)
问1:为什么用《山海经》做题目?
——影响了“我”的一生/蕴含着阿长对“我”的爱/蕴含这“我”对阿长的感激
是的,一个人,在他童年的最关键时刻,遇到了一本影响他一生的书,这是多么的幸福,所以他就郑重地把这本书做了题目。
问2:为什么用“阿长”作为题目?
——因为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是的,一个是一生影响的人,一个是一生影响的书,这个人恰恰给了他这样一本书,多么幸运啊。
问3:阿长有六个称呼?为什么用“阿长”?联系开头和结尾思考
——“阿长”这个名字是有典故的,是原来的保姆的名字,开头知道隐鼠是阿长害死时就叫她“阿长”,最后还叫她“阿长”,感情从憎恨到敬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称呼一直是“阿长”。
这样的一个阿长伴随着鲁迅的一生,从出生到18岁,阿长都在鲁迅身边,陪伴了他的童年和少年青年的时期。这么长时间,哪能就这几件事都能代表呢?鲁迅写《朝花夕拾》时阿长已经去世30多年,想想他在写摆成大字的时候是怎样的表情?想到阿长那么唠叨地逼吃福橘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想到阿长给他买来对他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山海经》时又是怎样的滋味?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找出作者“写作时的回忆”语句或段落,体会“成年的我”对阿长的情感。
三、五读课文
出示第三张PPT:
悟到了什么——为什么写阿长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作者“写作时的回忆”语句或段落,体会“成年的我”对阿长的情感。
展示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通过第28、29段《山海经》对我的影响悟出“我”对阿长的感激(板书)
通过第1、30段对阿长身份、地位、基本情况的介绍体会“我”对阿长的同情(板书)
通过第31段发出的祈祷体会“我”对阿长的愧疚和思念(板书)
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一句话
小结:当鲁迅回忆的笔最终敲定在课文的最后时,对阿长的感激与同情、愧疚与思念,所有的千言万语都化成了文章最后的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出示第四张PPT:让学生带着感情大声读出来。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六、链接中考
结合全文,再次回归题目,分析《阿长与<山海经>》题目的作用:
1.点出了中心人物“阿长”和中心事件“买《山海经》”
2.“阿长”一看就知是俗人俗称,却和典雅的先秦古籍《山海经》相连,一俗一雅的矛盾结合,产生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思考兴趣。
3.全文近半部分内容始终未涉及题目中的《山海经》,引发读者更大好奇:这样的一个粗俗可笑的乡下保姆与《山海经》究竟有什么故事?因而吸引读者一读到底。
总结《阿长与<山海经>》题目的作用,显示第五张PPT:
1.点出了中心人物“阿长”和中心事件“买《山海经》”
2.雅俗结合,具有幽默效果
3.引发读者的好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七、回顾课堂
我们利用三节课的时间,明白了怎样学习写人记事类的回忆性散文:
显示第六张PPT:(让学生记笔记)
首先找找课文写了这个人的什么事(内容)
其次分析作者是怎样写这个人的(写法)
然后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用、表达效果)
最后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写作意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