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识和现实相互塑造
1,很多人觉得现实塑造意识。这句话让我联想到了"屁股决定脑袋"。什么意思呢?比如:很多人觉得在公司当了管理者之后才会像管理者那样思考,毕竟在其位,谋其政,必然也要思其行。所以当你身为专员时,不用想太多,干好领导分配给你的事情就好了。
真的是这样吗?想必不是的。你的思维高度决定了你能走的远度。不然像《穷爸爸,富爸爸》这类宣扬"金钱观"的世界畅销书怎么会大力号召:你要告别穷人思维,像有钱人那样思考?不然那些知识大V,怎么会放声呐喊: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认知水平的差异?不然在古代的军营部队里,怎么会流传着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2,实际上现实和意识是相互塑造。
现实确实塑造了意识,但是意识也同样塑造了现实。为什么说意识也会塑造现实呢?倒不是说你想赚钱就会来钱,你想要美女,就真的会有美女,而是意识会慢慢向现实倾斜。
比如我几年前在参加校园招聘时,有非常强烈的欲望要拿下一个外企的offer,而这个外企对我来说会有点难度,因为要求英文面试。当时我脑海里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拿下这个offer?已经拿下之后是什么样的情景?不仅想地勤快,也在勤快地准备英文面试。后来就成功拿到了这个公司的offer,这就是所谓的"美梦成真",是意识对现实的塑造,您想要把将梦想变为现实,首先要敢想,会想。
二、视网膜效应,人们只关注和自己相关的信息。
所谓视网膜效应,是指人会选择性地使用自己的注意力。只关注和自己相关的信息,过滤和忽略不相关的信息。
比如我之前上下班路上从来没有看到有人在跑步,有段时间我自己开始健身跑步,在上下班路上就经常看到有人跑步。
这些人之前都不跑步,在我开始跑步之后,他们也才开始跑步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我之前选择性的忽略了他们,现在我之所以能够注意到他们,是因为他们和我在做一样的事情从而让我关注到他们。
视网膜效应可以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呢?我将自己的思考总结为以下几点:
1,日常沟通表达,如果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要从对方关注的事情入手。
2,做营销,要打动用户,要把视觉从产品的优势,转向产品给用户创造的利益点。
3,写文章或者写文案,要从用户视觉出发,避免"自嗨式"文案
4,社交时,不要老想着你能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价值,而是要主动创造价值,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这样双方关系的粘性也会更强。
………
换一个角度出发,视网膜效应是人们选择性的使用注意力,注意力一旦进入人们的大脑,就形成了人们的认知。认知这种东西是非常难以改变的。不信你劝劝你爸妈:别老把钱存银行里,收的利息还比不上通货膨胀比例,干脆买一些理财产品或者及时行乐花掉。看你爸妈理不理你。反过来,你爸妈劝你的事情,如果和你的认知相违背,估计也是很难说服你的。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
沟通谈判或者做营销时,与其摧毁别人心中坚不可摧的认知城墙,还不如另辟蹊径,再建一座城墙。
比如洗发水,在人们的认知里有飘柔,海飞丝这些品牌,他们主打的需求都是清洗头发,再进一步就是去屑,柔顺。
如果我现在有一个新的洗发水品牌主打的需求还是清洗头发,那凭什么能干过那些行业NO 1的,已经进入消费者心智的产品呢?滋源洗发水刚刚进入市场时,广告是:洗了这么久的头发,你清洗过头皮吗?主打无硅油,从头皮入手,深层清洁的需求,一下子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这就是“另辟蹊径”的魅力,千万别以自己的劣势去攻击他人的优势,那只会是以卵击石,做无用功。
三,我们不是最理想的状态,而是现实的最低标准。
举个例子:比如很多人都有拖延症,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大家的理想状态都是:提前完成。但是真正的实际情况是:截止前一小时左右完成。在截止之前完成就好了,这就是现实的最低标准。
刚看到这句话时我可扎心了,直击我的痛点。可不是这样嘛!正如一句话所说:很少有人会为了赚100万而熬夜,但绝大多数人拼了命也会捍卫自己每月5000的工资。
扎心之后引发的是思考:
人还是要设立目标,并且目标要进行阶段性的调整,这样才能明确方向,知道自己要往哪走。设置阶段性的里程碑,明确好最低标准和理想状态,完成一个阶段的里程碑之后,进入下一个阶段时,把上一阶段的理想状态变为最低标准,重新设立理想状态。这是一个不断拔高自己最低标准的过程。
四,我的理想状态和最低标准
我的终极目标是生活幸福,根据哈佛幸福课,对于幸福的界定主要有:身心健康,个人成长,社会贡献,事业发展,财富积累,人际关系,家庭婚姻,休闲娱乐这八大方面。
我自己参考幸福的8大方面,对自己的理想状态和最低标准进行梳理,希望给你提供一些参考,详见下图:
微信图片_20190503130824.jpg 微信图片_20190503130831.jpg
PS:欢迎同频的人与我链接,彼此赋能,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