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各位伙伴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继续《被讨厌的勇气》第7天的共读。
一、“个人心理学”强调的并非个体,而是整体
阿德勒的心理学即个体心理学,而“个体心理学”这一名称很容易引人误解,以为这是引导人走向孤立的个人主义的学问。
其实,在英语中,个体心理学有“不可分割”的意思。也就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的意思。
那么什么不可以分割呢?阿德勒认为,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比如人在发脾气的时候,是“作为整体的我”选择了勃然大怒,绝对不是感情这一独立存在发出了怒吼。
所以,像这样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作“整体论”。
也就是说,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强调的非但不是个体,反而是整体。
因此,它最终并不会将把人导向“我是我、你是你”的孤立境地,反而可以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那么,阿德勒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整个人际关系的,以及我们应该与他人缔结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呢?
二、人际关系的“终点”——共同体感觉
前面提到,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是“课题分离”。那么,人际关系的“终点”是什么呢?是“共同体感觉”。
在人际关系中,要把他人看成是“伙伴”而非“敌人”。而如果他人是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中间,那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认为自己在为伙伴们——也就是共同体——做着贡献。像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三、如何理解共同体?
要想理解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首先,以“我和你”为起点。
提到共同体的最小单位,有人可能认为是家庭、学校、单位等范围。但是在阿德勒心理学中,最小的共同体是“我和你”。
因为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
即使一个人既没有结婚,也没有工作、没有朋友,且不与任何人交往,仅靠父母的遗产生活。他逃避“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等一切人生课题,这样的人也不可能离开共同体“独自”生活。
因为如果他要购物,就会接触到商品,而商品就会与供应商甚至原料生产者相联系,甚至与运输商品的物流人员相联系,所以一切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
(二)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对自己执著”的人,往往是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他们在意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
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
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把他人当成是“为我服务的人”;甚至会认为“大家都应该优先考虑我的心情”。
而一旦期待落空,他们往往会大失所望并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屈辱,产生诸如“那个人什么也没有为我做”、“那个人辜负了我的期望”等想法,并因此而很快失去“朋友”。
而正确的做法是,作为共同体的一员,我们能够感觉到在共同体中有自己的位置,并能体会到“可以在这里”,也就是拥有归属感。同时,把“我”当成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当然,如果想真正拥有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还需要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所谓积极参与,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等一切人生课题,积极主动地去面对。
(三)不仅关注“眼前的共同体”,更关注“更大的共同体”
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或公司等看得见的存在,也包括那些看不见的联系。比如整个宇宙,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
比如一个学生,如果只看到“学校”这个共同体,认为有了学校才是“我”,而学校之外的“我”根本存在。那么如果在“学校”这个共同体中遇到某些麻烦,比如受欺负、交不到朋友、功课不好或者无法适应学校这个系统,那就会没有任何归属感。
然后就会逃避到更小的共同体,比如家庭之中,并且还会躲在里面不愿出去,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某种归属感。
然而这种做法,只是暂时的逃避,根本无法解决核心的问题。
但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在学校之外,还有更加广阔的世界,也就是更大的共同体,而且,我们都是那个世界的一员。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从当前的学校转学,切断和原有共同体的联系。
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所以,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不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而要去寻找更大的共同体的。
作者:@春艳读书(全网同名)
“爱德读书会”发起人,职场妈妈一枚。从事教育培训17年、阅读推广9年、四点半早起7年。定期分享经典好书和教育心得,成长路上与您结伴同行。
PS.第6期读书会将于开启:
时间:3月22日周一
书目:《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欢迎私信我,一起共读,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