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做事情,我不自觉就期待别人的认可,觉得只有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我这件事做得才算好,才算值。
好的一方面是,这种认可支撑我继续做好下一件事。不好的一方面是,内心过于依赖外在,万一外界没有给到反馈,就会自我怀疑、会泄气。
然而后来我发现,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对自己有什么样的看法?这次贡献了多少?这次收获到哪些?有进步吗?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对于走在成长道路上的人来说,被认可是一种人性的需求。然而需要把“被认可 ”当做自己做事的标准或者人生追求之一吗?
1.你是不是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
“别人喜欢我吗?”、“别人会怎么评价我?”、“别人关注我吗?”是不是有人总会想着这些问题呢?
一方面,这类人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似乎总为满足别人的期待活;另一方面,这类人又过于执着于自我,只关心自己怎么样,实际上是在以自我为中心。
当没有人表扬时,你会不会不去做“好事”?或者当没人惩罚时,你也做“坏事”?就比如在一些小的街道,看到别人仍垃圾,你也随手扔垃圾。
尽管知道到处扔垃圾不是一个好的行为。但是没人会监管你,没人因为你的行为骂你,于是你不再控制自己。
再想想,你是否会因为想要得到表扬这个目的而专门去做某件事?如果没有按照预期得到表扬,就会生气,今后再也不做这类事。
事实上,不论你做什么事,如果出发点是考虑别人的视线,那你就会很不自由,种种束缚感让你变得不像是真实的自己。而在群体中,你的动作其实又只是在关注自己,那会让你产生不舒适的感觉。要知道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别人也不应该是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
2.人生课题——人之间的边界感
我们谁也不是世界的中心,世人也不会围着你转。我们需要分清自己和他人的课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我们的学业、工作、家庭、人生的种种选择等,都是需要我们自己去面对的课题。
例如孩子放学不写作业,学习和写作业是孩子的课题,因为最终结果承担人是孩子自己,父母不应当随便干涉。
但这里并不是说,父母要放任孩子,不履行父母的责任。在孩子需要的情况下,父母可以教导孩子学习方法,让孩子去学习。
父母不应该拿着“为孩子好”这类借口,其实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虚荣心等),去命令孩子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行动。
人类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也是。
《被讨厌的勇气》里反复提到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并且最终也是自己选择了改变。
回到这节开头,别人怎么评价是别人的选择也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无法左右。我们应当做的是诚实的面对自己,处理好自己的课题,过好自己的生活。
我是静夜思,每天会阅读、写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