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云溪yc
0.
想象一下,你正站在森林边,眼前是熊熊大火,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喊人救火,积极抢救宝贵的森林资源,对吧?
如果这时,有人拉住你说,这么做可能会害了森林,你肯定会觉得,这人在睁着眼睛说不睁着眼睛的话…
而这样的人,真有一群…在《纽约时报》8 月 6 日的一篇文章里,科学家表示,有些火,其实不应该救:
科学家认为,火灾有益于森林的长期健康,可以给森林「减肥」,可以让物种更多样。火灾把浓密的森林变成空旷地带,给新的植物生长空间。
1.
有点反常识,对吧?过去,人为救火与其说是保护森林,其实是保护木材,为的是经济价值。今天看来,说「救火」是保护森林,就更不一定了。
很多在过去看来非常合理的事情,在今天看来则未必。很多我们以为合理的事情,其实也不见得。
「为地球熄灯一小时」除了显得比较环保之外,对环保并没有什么帮助,反而会浪费电力,电力负荷骤降还会冲击电网,很多人只看到表面的「似乎可行」,却没有深究实际规律;
节约的习惯是好的,但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节水节电…除了剩下了水电费,可能对拯救地球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因为工业用量是大头,生活用量只占极小部分;
「过午不食」除了听起来比较严肃,却并不能养生。过午不食是佛教的说法,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迷信这一点。他们可能没有想过,为什么是「过午」而不是「过傍晚」。佛教起源与印度,印度处于热带,天气湿热,食物放到下午很可能就馊了,加上古时候卫生条件不好,很多人下午吃饭就会闹肚子,生病,严重的甚至死亡。于是有人把观察到的这种联系,简单地归因为「业报」,说午后吃东西,是罪过,会遭报应,为了免除痛苦,过了中午就不要吃东西了;
古法、偏方大多并不能治病,如果「有疗效」,多半也是安慰剂效应而已,仔细想一想,一些问题,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都无法解决,古代那样的研究环境和技术手段生产的药品和相关理论,能可靠到哪里去?
2.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些事物的「本能」反应,正是错误认知的结果。
还有之前文章里讨论过的,我们无法愉快地学习,很可能是我们先入为主地相信学习是苦哈哈的,对学习的认知还停留在凿壁偷光、废寝忘食、悬梁刺股的旧时代。
我们的这些认知,是一代一代由时间凝成,学生时代毫无保留地吸收进了脑子里。
很多人一生之中最大规模阅读是在学生时代,升学考试迫使他们用力背课本。于是课本上说什么,并没有来得及思考,毕业之后也似乎没必要再思考,反正和周围都差不多。
可要知道,写书的人,不论人格有多高尚,不论思想在他的时代有多先进,他的认知终究很难跳脱出自己所在的时代。
你吸收进脑子的他的认知,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如果我们没有时常检视自己的思考,更新自己的观念,很可能我们用着本时代最新的高科技产品,穿着正好流行的衣服,思想却并没有完全同步更新过来。
如果一个十九世纪的人穿越过来和你说,你不可能一天之内从广州到北京,最先进的蒸汽火车都办不到,你肯定觉得很搞笑。工具和认知是共生的,我们既然认定了工具的革新,又有什么理由不假思索地用旧的认知来看待新事物?
3.
时代进步越来越快,很多理论在不断地推翻、重建,迭代也越来越快。我们自身的体系也应该是一样——
多问个「为什么」
多查个「是什么」
绝对不可以心甘情愿被潮流裹挟着涌向未知,你必须要能独立行走,你自己的体系应该像一间屋子,房门上写着「VIP ONLY」,只有你才可以做主自己的体系,只有你才可以决定,屋子里能进什么。就像你吃的每一道菜,是你看了很久菜单才决定点的;你的每一个朋友,都是你自己精心挑选,才走进你的世界;那你输入脑子的想法也必须是你钦定的 VIP,你不能再人云亦云,大脑接触到的信息,你要好好检视——
我为什么这么想?
我为什么这么做?
有什么证据证明这个想法是对的?
证据来源可靠吗?
这个行动,就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吗?还是我又只是在按「感觉」行事?
……
你要郑重对待自己的房间,定期修补、打扫,垃圾扔掉。
见火亦可不救,理所自是不当然。
(《纽约时报》原文标题:Let Forest Fires Burn? What the Black-Backed Woodpecker Know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