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个博士的自杀又让很多人感觉到知识的无用。那么知识到底有没有用呢?
一
首先大家得明白,这是个小概率世界,有一定的随机性,不要动不动往自子身上套,和很多小概率事件一样。但有没有一定的经验教训,我认为有。
这个博士来源于农村。那么穷孩子就一定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吗?
我举一个很久以前的一个例子:
在过去科学知识刚要得到重视的八十年代末,我居住的合肥科学岛上也有一起博士自杀事件。那也是个从农村好不容易考上来的男孩,要知道在当时农村和城市二元体制下,当时的农村可比不上现在的农村城市已经一体化下的农村。
自杀的原因只不过是岳母不同意他要给自己乡下的父母盖房子,而当时他的工资全归城市的岳母保管,然后他就上吊了。这很大方面在于当时城乡差距太大而知识又得不到尊重的结果,即便他是当时很少有的博士都不能和在城市的小市民岳母取得人的平等权。
后来,随着城乡一体化时代的逐步推进,又随着知识社会的逐步到来,很多的六零末七零中后的学子们,尤其是男同胞们,很多都通过考试进入到大学学习。
那时候,因为需要跟国际接轨,国内由于多年的荒废教育而显得有知识的人才非常虚缺。所以,大凡能进入大中专学习的人在进入社会后都能够得到重用,当然考试竞争也非常激烈。
那通过高考三次才进入北大的新东方俞敏洪在校时只不过是一个很不出彩的小人物,以至于班上很多人都进入到国家重要部门工作,而拖后腿的俞敏洪只能留校当老师。
但无疑现在能进入北大任教的门槛就很不一样了:若没有欧美名校背景你根本靠边站。
合肥的高校就更别提了。例如我有好几个同学和校友现在就是高校的老师,甚至有的已经是某合肥名校的教育学院的院长,可他们的初始学历和我一样来自于合肥师范。因为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大中专院校的升级,大学教师显得非常稀缺和少有。
现在就不一样了,北大清华毕业的学生可能连合肥的普通高校都进不去了,有些高校也去认那些海龟,关键是:这是什么成色的海龟高校领导怕也不大认出来了吧!
二
过去我们说要上学因为没学可上,现在说要上学并不是要勉强自己上学。
由于看到很多六零后七零后们因为读书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给予后继者以无穷的希望。
所以我们从八十年代之前奉行的知识无用论到九十年代又一下子切换到读书就是一切。又加上由于大学的扩招使考试被降低了门槛,那读书的人或自己或被父母或被人群驱赶着往高考的独木桥里狂奔。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普及大学教育不好,如果作为公民的素质教育和知识的普及那是很大的进步。
但很多人并不这样想,他们仍然抱着上大学之后就有好仕途好工作在前面等着的美好幻像。尤其是有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们和信息较为封闭的农村,家长们更希望自己的子女通过读书改变子女的命运,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时代又开始变了。
直到有一天,名校也不如从前吃香了,博士好像也太多了,而他们仍然持守着过去向往的飞黄腾达,或成为人上人的落后价值观。
三
你要真的热爱学习,你要学习知识而不仅仅是上学。这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
知识有没有用?有用!要不要学?要学!
在现代这个时代是我所羡慕的,因为大部分小孩子都具有受教育权,但无疑又少了一些知识的选择性。
每个学生的天性应该都是有学习的欲望的,否则他怎么会成为人?通识教育的东西还是必要的,这既包括脑力也包括体力。
脑力的基本知识也是必须要掌握的,这个九年义务教育就很好。随着现代人类知识的增加,变成十二年普及高中也很不错。能读到大学让大学普及当然更佳。
而之后的学习还是应该尊崇内心:我是喜欢做这们学问呢?还是想着好就业呢?还是逃避社会呢?据我所知,从大学本科开始,很多人要么是为了就业要么是为了逃避社会。最主要的选择还是想给自己镀金,可是机会比你走得还快。
如果一切都是因为喜欢,那至少可以自得其乐,其实人生有什么东西比哄自己开心更重要的事呢?没有!
四
学习的规律和时机。有些知识是可以终身学习的,例如对过去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而衍生出的例外的知识,而有的知识则需要年少积累。
看到方舟子科普说智商高低并不是天生的而受后天的教育因素影响,但智商确实不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增长。同样,学习能力也是。
我很多年都一直认为我除了数理化功课杰出外,我的音乐天赋也是很好的。
当我在二十出头和一群艺校的老艺术家们一起学习音乐自我感觉也良好得很,岂不知我占据的就是年龄优势。
当我三十出头去读那劳什子的音乐本科时,我成了一个彻底的差生。我好不容易是用钢琴考进去的优势却成为我后来的耻辱。
也就是说,我“钢琴家”的理想本就是一个笑话!这就像是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而当时我最不该做的梦就是我会成为一个好的钢琴演奏者,而只能成为一个三流的钢琴老师。
我现在能够释然了,但当时那种内外夹击的痛苦使我基于崩溃。
当合肥的十六岁的罗杰已然成为钢琴家而到处演奏,我还能梦想什么呢?
说那么多,也就是说有些学习机会会稍纵即逝,而有些知识不妨慢慢来。家长们,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