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作为n代人的童年偶像,可以说,真的是非常具有影响力了。小的时候看《西游记》,只是单纯的喜欢他那种通天的神力与桀骜不驯的性格,崇拜他一根金箍棒可以秀出千般花样、七十二般变化耍的妖魔鬼怪团团乱乱转,羡慕他可以拥有一切自己想要的。最近,时隔好多年,再一次看《西游记》,才发现,自己当初的喜欢是多么肤浅,其实,孙悟空真正让人敬佩的,是他的一无所有。
一出生就无父无母的悟空,没有体会过父母的关爱。当同龄的猴子还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撒娇、坐在父亲的肩膀上啃桃子的时候,悟空是否会一只猴,独自坐在星空下落泪呢?
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他成为了整个花果山的王,凭借的不仅是天地赐予他的天赋,更是他个人的勇气。试想一下,作为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面对湍急的瀑布,他真的不怕吗?得到了一定的权利就一定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于是,一个一岁不到的小猴子,担负起了振兴整个花果山猴族的责任。“没人疼的孩纸早当家”可以说是悟空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当时的他,还仅仅是一个没有背景,没有特别过人的实力,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小猴子。于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他选择的去海外学习。然而,求学之路坎坷。当他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菩提老祖的山门前时,却被拒之门外。是啊,他只是天地间的一个小猴子,凭什么让仙人收自己为徒呢?凭自己是三界唯一一只石猴吗?当然不是!他要凭借自己的智慧来得到仙人的认可!于是有了悟空领悟菩提老祖三戒尺的真正意义,拜师成功的一幕。对于法术,悟空可以说是零基础,但悟空还是学得快且扎实——这体现了胎教的重要性,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同时,也是悟空个人努力的结果。正像爱迪生说的,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学成归来,悟空荣归故土,一身本领为猴子猴孙扫除了麻烦。到后来的龙宫夺宝,大闹地府和大闹天宫。这一桩桩、一件件,悟空真的没错吗?答案一定不是肯定的。那反过来说,一定是悟空的错吗?答案也一定是否定的。悟空只是一只无父无母的小猴子,没有人教他处事的道理。而在花果山,作为一个处于食物链最顶端的王者,至尊的思想根深蒂固,不懂得察言观色,习惯随性而为。金箍棒,他不觉得老龙王给他是极不情愿,也想不到在龙王答应给他法宝后还会去玉帝那参他一本。地府中毁坏生死簿,也只是一种自我保护,源于他内心一个最简单直白的想法——“我不想死!”
猴王,猴群中众星捧月般的存在,在花果山那一方小天地里,自号“齐天大圣”。却不想,惹怒了天上的最高统治者。无知使他短浅,也使他被太白金星的好心坑得死死的。弼马温,他把玉帝的假意当了真心,认真的给天庭养马——“既然玉帝这么看中我,我应该尽我所能做好本职工作。”他以为,自己在不久之后,可以自豪的和自己的猴子猴孙说:“你们的大王我在天庭做大官呢!”从此以后,自己也是高级公务员了。谁承想,弼马温只是一个喂马的小斯而已……自尊心受到一万点伤害,老子不干了!说走就走,走前还不忘发泄下内心的不满,把天马全部解开了缰绳,潇洒的回了自己的花果山——笑话,大王和小斯,傻子也知道怎么选!让悟空没想到的是,不久后太白金星又来请自己做官——悟空再一次傻傻的被骗了,愤怒的他大闹了蟠桃会,搅得天庭天翻地覆。
“看风沙障日入目昏黄/天宫之上那月亮和花果山上/也没两样/一战功成名扬/换来天罗地网/你胜之不武/我暗箭难防/不声不响/错过多少霞光/结局和真相/一步两步/张望不到前方/梦里桃花香多倔强/却抵抗不了一出双簧/黑白真相等天亮是否能/亲笔写上天生的擅长/三尖两刃出鞘/龙凤塌麒麟倒玉阶纷飞/金箍摇再无岁月/可回头千百年天地间/只剩下这一棒……”
他不懂“一山容不得二虎”的道理,不懂得“兵不厌诈”的道理,更不知道“人外有人”的规律——他在人情世故上,一无所有,于是造就了他的狂。他不是性行乖张,而是一种自由、随性的自然的豪爽。
这是华晨宇《齐天》上的一段歌词,在我看在,很准确的描述了悟空大战天宫的情形与悟空内心的真实的呐喊。“十万雷霆轰动乾坤/却不能将我禁锢/百万天兵纵横捭阖/也休想让我降服/这不是你能决定的胜负/一棒把天宫闹翻颠覆/什么人命天定我说天命由心/我要这山断不了来路/我要这水挡不住归途/我要天地都为我让步……”
原来,一无所有才叫做齐天大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