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的相反的另外一面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就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的小经济学个体经济学,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则是大经济学,以全国范围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研究其中的经济变动从而解决通货膨胀,失业,国家经济波动等问题,已实现国家整体的经济稳定增长。
在微观经济学中因为所研究的对象是个体的人的行为,是单个企业,机构,组织的行为,那么研究的方向相对来说就非常有针对性,也能够得出完全可行可验证的符合科学的结论,所以微观经济学所得出的结论比较能够让人信服。然而,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太过于庞大,每一个问题影响的因素太多,情况太复杂,这样往往很难得到一个让所有人都信服的结论,通常结果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也就导致每当国家发布任何经济调整政策的时候有人支持也有同样多的人反对。
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指的是在国家范围内,越节约国家越穷,越消费国家越富。
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我们几乎每天都听得到的概念,就是GDP。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意思,指的是在一阶段内,一个国家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和财富的最佳指标。
那么GDP是怎么算的呢?通常情况下
GDP = 消费+政府采购+净出口(总出口-总进口)+ 投资
而一个国家的GDP要增长,通过GDP的组成就能够看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不花钱那么GDP就没发增长。而一个国家是有所有具体的单个的国民组成,所以细分到单一的国民身上就是如果你不花钱那么别人就没办法赚钱,别人不花钱你也没办法赚钱。
而当你花了一笔钱比如说100元,那么就肯定有其他人赚了着100元,这个人把这100元分为两份一份50元又花掉了,一份50元进行了投资扩大经营。所有的这些最终都会变成GDP,所以GDP越来越大,经济也越来越繁荣。这就是乘数效应。
所以这样就有一个不靠谱但是又道理的结论,政府的市政建设肯定不能一次性就建设到位,如果一次性建设到位就意味着以后不需要再花钱在上面,那么下一届政府的政绩从哪里出?如果不再次花钱,怎么增加消费和政府采购,不增加当地政府的GDP又怎么增加?所以,通常看到的景象就是,政府不停的修,不停的整改,不停的把之前有的推翻重建。这样的折腾下,GDP就增长了。
而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低迷的时候,如果依旧鼓励节约,居民没有消费,就会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人买,企业就无法获得利润,就会倒闭就会裁员,没有消费政府就没有办法从中收税(政府自己本身是没有办法获得收益的),税收少了投资,净出口,采购等等都会受到影响,整体国家的GDP就会降低,国家的经济状况就会越来越低迷。
而只有鼓励消费,把钱流通起来,那么才能最终创造价值。就比如一个熟悉的故事:一位游客到一个小镇上旅游准备住店,交了100块押金然后就去看房间了,这个时候店主把100块到对面商店还了欠下100块的买东西的钱,对面商店的老板用100块到隔壁服装店还了欠的100块的衣服钱,卖衣服的老板用100块还了欠旅店老板的钱。这个时候游客不愿意住店了,拿了100块走。这个时候这100块转了一圈最终回到了游客手里,但是还清了小镇的欠款。这就是流通的力量。
平时经常能够听到或者看到国家出台了某个政策打压房价,或者某个政策扩大内需,某个政策又调整了利率导致了股市下跌。往往国家的这些政策从来没有过一次是全部利好,当然也没有一次是通盘不好。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国家政府是闲着没事干非要弄这些政策来显示存在感,来凸显国家机器的力量么?还是这都是一些经济手段?如果既然是经济手段,国家是为了全体老百姓好的话,为什么每次骂的人都那么多呢?
经济学的开上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提出过一个经济学概念叫做看不见的手,直到现在一直都影响着整个经济学。
看不见的手指的是,认为人本性上是无善无恶,然而人本性是趋利避害的,所以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因为整体人类的行动会产生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利用人自私性,趋利避害的本性,最终有效的调配资源。
反过来既然有看不见的手那么就会有看得见的手,而在宏观经济学中看得见的手指的就是政府,指的就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控。
人与人之间是有数量级上的不同,不同的人的生活环境,求学环境,就业环境,以及更重要的是人之间的能力和学识有巨大的不同,这个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人收入不同,经济地位不同。政府参与经济调控的最大的初衷就是担心如果任意让市场来调整会导致贫富悬殊,会导致大量失业,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会导致政府的合法性,政权的稳定。而政府最常用的调控手段则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指的是央行通过调节利息,存款准备金率等方法调控货币的供应量。紧急萎靡就释放货币,经济过热就收紧货币。
财政政策:指的是就是当国家经济萎靡,政府就自己买买买,减税,上马政府工程,拉动经济。如果经济过热,那么就多收税,给经济降温。
那么相信市场调控的人认为人本身就会自动的分为三六九等,就应该让市场自动的进行资源调控,避免过多的浪费。比如在中国每年过年的时候国货票都非常难买,买车票已经是一件非常头疼而且非常浪费时间的问题,而政府确干预火车票市场不让涨价,这就实际上导致了人人都很难买到票。那么相信市场调控的经济学认为,火车票应该完全交与市场,当过年这种车票稀缺的时间到来那么就该涨价,而且还应该把车厢分等级不同等级的车厢卖不同的票。而对于那些真正买不起票的穷人,则把涨价赚到的钱抽出一部分来直接补贴给他们。
同样的对于逢年过节中国的高速公路全体免费相信市场调控的经济学家则认为,更不不应该免费,反而因为过节的稀缺性通过市场自动的调整高速公路,那些免费,那些收费,那些收更高的费用。这样就通过价格来引导具体的民众选择他们认为最合理的出行方式,最终解决拥堵问题。
最近几年招人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人越来越难招,过去往往一个职位有好几个候选人可以挑下,现在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开了一个职位很久都没有人来投递简历。而对于实习生,或者初级的工作岗位这个情况更明显,以前有很多很多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出来实习,一个实习生的岗位可以有很多候选人来选择,现在往往发生的事情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吸引学生来工作,要忽悠,要求。这是为啥?
通常的原因是因为觉得现在90后,95后因为父母的生活质量比70后和80后的父母有巨大的本质的改变,导致他们的孩子并不缺缺,并不那么急于找到一份工作。90后,95后因为社会的变更,他们比70后80后更有个性,很多人愿意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愿意早早就投身于职场。
而真实的情况其实是:因为中国过去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劳动人口逐渐减少。90后,比80后减少了44.2%;00后又比90后减少了33.7%,这就是说,如果80后的人口总数是100人的话,90后是56人,00后是37人。人越来越少,导致人越来越难招。
人口抚养比
人口抚养比,指的是一个国家非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14亿中国人有5亿人无法工作,人口抚养比就是5/14,35.7。9亿人不工作,人口抚养比就是64.3%。
而这个情况就是目前正在发生的情况,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会逐渐失去过去劳动人力便宜的价格优势,如果10年以后5亿人需要养活9亿人,那么就意味着5亿人的薪水要更高,如果商品的价格不变,人力成本增加一倍,有多少公司还能够存活。
为什么过去国家的口号是中国制造,而现在国家不停的大力推广中国创造,那就是因为当人力成本增加,中国就没有人力优势,那么再依赖于过去的便宜的人工的制造中国就会逐渐失去市场地位。所以要通过创造,卖不可替代的产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提升整体的效率,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取代掉4亿的劳动人口。
所以可以预见到未来10,20年以后中国或许是世界上,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狐狸网以及整体科技应用最好的国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