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白经济学》这个专栏进入宏观经济部分开始,我就一直试图给你建立一套极简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因为宏观经济学很多人觉得学习起来过于复杂,所以我从一开始就尽量为你建立起一座宏观经济学大厦的全貌的模型,让你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整体结构,这样再看宏观经济就变得很简单。
前面我们介绍了宏观政策的分析框架:经济增长、经济波动;
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三个指标: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就业率);我们可以从增长和波动两个角度来看这三个重要的指标。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经济体最不能忽视的一部分是政策,这一篇我要介绍一个极简的政策模型。
01 宏观政策三剑客
我称之为“宏观政策三剑客”,他们是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
其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共同决定在国家范围内的经济政策情况,而国际贸易政策决定的是在国际范围内的局势,他决定我们在国内的政策下能走多远。
之前我们提到宏观政策就会说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这次的中美贸易战,让更多的人清醒起来,并且意识到国际经济局势和国际贸易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之大。
而近年来我们国内一直强调的“拉动内需”,其实也是由于我国之前的发展模式过度依赖于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一旦出现国际的贸易环境变动,就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造成较大的压力。而这次贸易战爆发后,2018年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指标全线走低,更是证明了我们对国际贸易依赖的严重程度(也证明了内需其实一直没拉动起来),以及未来“拉动内需”之路的严峻和艰难。
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拉动内需”并不意味着要闭关锁国,放弃国外市场,而是在国际市场上深耕之时,开发国内市场,降低出口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占比,而不是降低绝对值。中国拥有世界19%的人口,在拓展国外市场时,不能忘记最大的贸易市场、最好的未来发展机会都在中国。
我们通常觉得指导政策的当然只有一个组织,那就是政府。
虽然在中国,我们通常统称之为政府,其实则不然,它是由三个不同职能的组织分别负责的。
02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很简单,就是控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多少。
控制货币政策的组织是:中央银行,简称央行。央行负责发钱,我们也通常称呼其为“央妈”。在我国央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应美国的央行就是“美联储”。
央行怎么控制货币流通的多少呢?
第一是印钱,直接从源头解决总体的货币供应量。
第二是调整市场流通货币的数量。货币总量中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流通中的货币,一部分是非流通的,央行可以通过政策调整流通货币的比例。流通的多了就收点回来,流通的少了需要货币刺激就让流通中的货币多一点。调整流通货币数量可以使用三个武器: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就是我们常说的提准降准)、调整贴现率(其实就是加息降息)、公开市场操作(买卖债券),具体的运作方式我们在后面讲货币政策(可点击链接查看文章)时会具体说明。
03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政策,对社会总需求进行影响,通过影响供需关系,进而影响经济的走势。
控制财政政策的组织自然就是:财政部,有时也被我们称为“财爸”。
2018年经济下行之时,我们观战了一波“央妈”和“财爸”的战争,因为经济下行,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政策不力,导致经济不景气。
这也就证明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控制人是相互独立的。
而三季度之后他们又找到了一个共同的“背锅侠”:外交部,央妈财爸终于可以合体指责因为外交部对国际局势的误判,导致了三季度后经济的持续走低。
财政部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对市场的干预和影响。可能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反之则是收缩性的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防止经济过热带来的危机。
有人可能有些疑惑,经济增长较慢是需要刺激经济走出低迷,那为什么经济过热也会造成危机呢?因为一旦经济增长过快,大家就会回报率将会很高的预期,就都会加大投资扩大生产,但是其实市场是消化不了那么多产量和产能的,也就产生了产能过剩。而市场反应是滞后的,等大家反应过来市场并不需要这么多的产能时,就需要做“去产能”的工作了。去产能意味着工业停产、工人失业,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经济衰退的过程。我国近几年的“去产能”、“产能出清”工作,其实就是在消化2008-2010年的经济过热。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轮略显积极刺激的财政政策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经济过热,而从2011年-2018年的最近8年持续走低的经济增速,就是依然在消化这3年的经济过热的产能过剩。
而我国最新的关键宏观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一个新的方向,从传统的对消费端的“需求侧”影响,改为对“供给侧”的影响,消化过剩的产能。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经济不能过冷,但是更要谨防经济过热。历史上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之前的境况,很多都是由过热导致的,包括离我们最近的一次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
(之后我们会有几篇文章专门来探讨历次经济危机的原因,可以期待一下)
财政政策有三个工具:税收调节(加税/降税)、国债(发行、流通、偿还)、财政支出(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具体的操作方式在后面的财政政策章节我们会专门介绍。
04 外贸政策
第三个重要的宏观政策就是国际贸易政策,主导控制的组织是“外交部”,就是被“央妈”、“财爸”抱团指责的那个背锅侠。
当然外交部只是一个发言人,是一个代言部门,真正背后的指挥者是政府。但是为了区分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我们把它单独拿出来讨论。
在微观经济学部分,我们讲过“比较优势原理”,提到了一个经济体开放的重要性。“比较优势原理”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国家哪怕在各个方面都有绝对优势,开放对他来说也是受益的,可以改善人民福利。
过去中国的历史告诉我,哪怕自己再强大,闭关锁国也是一个错误的决策。我们打开大门发现开放的世界发展的速度超乎想象。而当我们再次打开国门,加入WTO后,国家发展之迅速,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之快,对国民生活的改善之大,再次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得益于优渥的资源和人口红利,中国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依然保持着有优势的增长率,在世界经济史上也就有了“中国奇迹”的一抹亮色。在这样的情况下,近些年一些在全球化中既得利益者却发起了“反全球化”风潮,其实这无疑是打着保护主义旗帜之名,对崛起中的经济体(尤其是中国)行遏制发展之实。「1」我国则在国家市场上扛起了全球化的大旗,多次宣布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的立场,展现了理性思考和发展的大国风范。
当然有很多自由主义经济学者对我们政府过度干预经济有很大的异议,我们在看到一些负面的同时,也要关注到政府也做对了很多的事情。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一些政策没有明晰,需要摸索前进,但是未来的路也会越来越清晰。近期国家的一些意见和政策也都表明,中国未来重视民营企业、加快市场化进程、持续开放的态度是明确的。但这次的贸易战一定不只是一个短期的贸易摩擦波动,我们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这篇文章我们提出了宏观政策的分析框架:一看货币政策是松是紧;二看财政政策是严是宽;三看贸易政策是开放是封闭,当然还有国际局势是严峻是回暖。
到这篇为止,我们已经把整个宏观分析的体系架构好了,后面我们从对应的三个方向:金融体系、政府干预、国际贸易三个方向进行展开,具体为你拆解宏观经济体系的构成和宏观经济的运行方式。
你认为哪个方向的宏观政策对你的生活影响最大呢?
在这个方向上,现在中国的政策大方向是什么呢?
「1」任泽平《对中美贸易战的几个基本认识和判断》“这是打着贸易保护主义旗号的赤裸裸的遏制”“新冷战思维引发在位霸权国家遏制新兴大国崛起”
「2」打该猴 = 大家好 :)
专栏所有文章索引
网友评论
另外,如果有外星球的化,不知道有没有“黑暗森林法则”,避开不谈。如果能和平相处,当然还是要开放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