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锦瑟群里有评课。
在简书这个平台,我看了很多文章,相当多的时候看到的不是惊艳,而是诧异,为什么这样的文章都能入选,有很多其实一眼看过去都能找到逻辑的漏洞,更搞笑的是点评也看到的是各种追捧。
评文的老师说,简书这个平台,对初习写作者非常友好,非常注意保护作者的积极性,在这里练笔,从这里出发,最终进入文学殿堂,也许是你最正确的选择。而他主要负责给朋友们泼冷水,在鸡蛋里挑骨头,打击你的创作激情,所以你大可以不当回事。尤其是不要因为我的挑剔感到沮丧,又尤其是不要因为我的批评放弃你的选择。路漫漫而其修远兮,所有的成功都在于坚持。
太有道理了,其实是想找一些人肆意点评一下的,特别是网上这一群不认识的人,为什么还要假惺惺(可能用词还是有点过分了,应该用客气可能会更好一些)。身为教师还是有很多听课评课的机会,大家都会顾及他人的颜面而口下留情,很讨厌这样的氛围。
我需要真实,需要直接,需要毫不留情的批评。
魏老师评文是很有一套的,上周见识过一部分,没有从头到尾听完,还是有很多的震撼。他在点评的时候不是直接从文本本身出发的,他问的问题是你了解留守儿童吗?
在他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关注的点这篇文章难道失真了吗?可是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真实性还可以吧,主要还应该是作者处理事情的能力上,留守儿童有没有可能重复故事里面的所有事件呢,应该还是有可能的。
魏老师没有纠结故事的真实性,而是追问写留守儿童这个有心理缺陷的特殊群体,作者在处理文本时候采用了什么独到的观察,独特的角度,这个追问还是给了我一些启发的,在上课的时候我们也一直在提倡追问,怎么找到一个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是一堂课的生发点,如果一堂课是在一个大问题下无限追问下去,那这堂课势必就成功了一半。
留守儿童的心理缺陷,有一些了解,但是要我说出一个子丑寅卯,还是有点困难的,虽然是这个职业的,但毕竟不是专业的,要想下这个问题上说出一些总结性的话语,应该从哪些地方去思考呢?
我不是很清楚,也不想在群里暴露自己的浅薄,很多时候都是这个样子,特别是我的这个职业,看上去好像我们应该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建树的,可事实上,我们当中的很多人连自己的专业都没有搞清楚,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会一些什么,是文学还是教学?
世人对语文老师其实有很多误解,不是这个专业的从事者,甚至在这个行业里面不愿意诚心去了解的人是不能明白的,我们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了,可我们自己的知识储备里面,有很多模块的内容其实是空白的。比如眼前聊到的这个话题,留守儿童的心理缺陷,我应该知道的,可是我不知道。
教育,尤其是语文老师的教育,其中一项肯定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理,尤其是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这一点其实在我们的教育当中,他们是出现问题最多的人群之一。自己也写过几篇关于学生问题的文章,就是我自己在描写的时候不是很清楚留守儿童,他们触发问题的心理机制究竟是什么?所以我的文章必然会写的不深刻,总是流于表面,泛泛而谈。
在说到这里的时候,好像我的论文也是这个原因,我能描述现象,但是我没办法找到问题的真正起因在哪里,我没办法把这些现象归纳总结成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也就没有办法形成一篇有深度的论文。
魏老师说:在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的可能出现的心理缺陷: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3.与父母感情淡薄: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平时联系的机会和时间都很少,很难彼此沟通感情、倾听烦恼,孩子甚至可能遗忘了父母的面貌,也谈不上有任何的感情。4.专横自私: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爷爷奶奶管教,老人带孩子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溺爱,因此子女长大之后容易形成专横自私的性格缺陷,不利于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由此可知,留守儿童所产生的的性格缺陷是比较多的,无论是对于孩子日后的发展,还是三观的建立,都有不利的影响。
当他在群里打出这段话的时候,我对自己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所有的这些我能不能找到相关相应的例子?我都能,可是为什么我就没办法建立出这样的认知呢?是什么导致我无法构建这样的认知?
评文还在继续,但是我的心思却已经不在评文上面了,当魏老师的评文过程推进到文本具体内容出现什么问题时,我已经跟不上大部队的节奏了,我还是沉浸在最原始的这个点上。为什么一个有着近20年教育经验的老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被一个作家打败了,为什么他都关注到这些儿童的心理问题总结上了,而我却始终还是在对这些人有一些直观的感受?
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想到了一场对话,余华和罗翔老师的一段采访,忘记采访人是谁了,在播放出来的采访片段里面罗翔老师侃侃而谈,金句频出,而余华则完全没有表现出他作为中国顶级文学家的实力,在聊读书这个环节他都比不过罗翔。
不是类比,毫无疑问,在具体到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我肯定可以比很多人做得好,特别是在锦瑟这个写作群里,其他人都不是专业的,我是专业的,为什么我在对学生心理的认知上还是比不过呢?划重点:一篇厚重的小说,作者掌握的材料远比写出来的多。唯有多,才能驾轻就熟。魏老师这么总结,我稍微心安一点,在自己的专业上被一个外行人打败,总算找到了一点遮羞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