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旅行的意义,直到现在我还没给出答案,一个阶段的思考只能给出一个阶段的肤浅。作为一个旅行经历并不算丰富的大一菜鸟,每一次的理解也并不一定是对这个问题的答案的深化。只是每一次旅行能带给我不同的思考。
我想先说说我看到的。陪室友逛自己的家乡,让我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泉州。我要去发现什么是泉州的独家记忆。明明早已熟悉的路,早已习惯的事物,早已习惯的路,绞尽脑汁去发现新意。跟同学讲讲泉州的民俗,最经常听见的赞叹就是——好神奇。同学每一声的赞叹,自己的小小虚荣感就在骚动。然而为什么我不得不努力找出泉州有什么值得被旅游?旅游攻略?对于我没有参考意义。而泉州,并没有呈现出被旅游的模样。她的大部分街道,店铺都没有什么游客的痕迹。从经济上来说,泉州GDP全省第一,经济相对发达,所以并不需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然而这并不代表泉州就是个没什么文化印记的地方。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独特的气息。与室友的泉州逛程里,走几步一个宗教之地,一早上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领略过。泉州确实有其独特的融合。并且,她的这种独特的融合还没有被大批量消费。我并不希望泉州像很多新兴的旅游景点,被大量游客人海涌入。即使会获得收益,发掘更多潜在商机。虽然短暂的停留原本就嗅不到什么深层次的气味,只是如此一来,游客们就更加看不到泉州原本的城市面貌了。因为被旅游之后,一切都变了样。
泉州的行程结束,厦门是不得不去的。去了厦门,鼓浪屿更是不能不走一遭的。
然而玩耍一天后,室友告诉我,觉得鼓浪屿SOSO。那些独属于鼓浪屿的浪漫人文情怀,混杂在成千上万的游客中,一点点褪去。看着现在的鼓浪屿,似乎处处都是为了游客服务的。很多民居上挂着“历史风貌建筑”,写着修建时间。走几百米一个的公共厕所。中心区嘈杂着,店铺林立,吃喝纪念。门票收得再贵也阻挡不了游客一拥而上的步伐。与每年迅速攀高的游客人数相对应的是鼓浪屿岛民的大量减少。留下的则呈老龄化趋势。曾经岛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后来医院,学校迁了。随之而来的就是鼓浪屿的人口平衡被打破。为什么中国的大多数旅游景点为了赚门票费从来没有真正的限制人数。如果鼓浪屿一天只能接待10个游客,要登岛的人必须提前半年预约,我绝对不相信我的舍友会认为鼓浪屿只是SOSO。被淹没在游客的人海中,有什么样的体验会让你觉得fantastic?鼓浪屿已经不是她本来的模样了。她现在的每一处建筑,每个大街小巷,每一次呼吸都带着被旅游的模样。
所以,旅游是不是一种破坏?如何协调游客和景点之间的关系?难道旅游资源就不会被破坏。我们一直忧心着能源资源枯竭。而那些人文的积淀就不会枯竭吗?每一处热门景点在中国庞大的人口面前都显示着她们浓浓的无力感。如果一个城市处处呈现被旅游的面孔,我们怎么欣赏她最初的美?不得不说现在很多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在逐渐完善,以接待更多的人群。评国家NA级景点,定高门票,交“保护费”。人一多,保护费也蹭蹭往上涨,不过赚的钱当然更多。旅游景点多的城市更是有游N路线的公交车。那些城市,无不在为游客提供便利。于是你看到,她们已经准备好被旅游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