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芳草萋萋】第35期尚宁芳专栏读《“而”字用法初探》

【芳草萋萋】第35期尚宁芳专栏读《“而”字用法初探》

作者: 芳草萋萋一一 | 来源:发表于2021-11-04 09:40 被阅读0次

          一到初中,16个文言虚词用他们的深奥多义难解层层哨卡消磨着我们初中生那并不坚定毅志。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尊严绝不允许。是可忍孰不可忍。团队作战,深入研究,一网打尽。

            文婷老师这位当家组长,深入文本,精细琢磨之后,又请教了黑永正老师,为我们精心答疑。

          小文,问题很好。要解决是“承接”还是“修饰”,就要搞清“承接”和“修饰”的概念。“而”作为连词(还可以做代词),它可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假设、修饰等关系。判断它表达的什么关系,一要看它连接的两部分(词、语、句)的语法性质,二要看它连接的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比如它连接主谓,往往表假设(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而”作为连词,它用来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一般不连接名词。如果连接了名词,一般把名词理解为活用。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进城梯而下之”“梯”活用为动词。

           

              “承接”,一般连接两个动词,二者有时间先后,空间按序转移等。“学而时习之”“广起,夺而杀尉““择善而从之”都有时间先后的关系。

            “修饰”一般连接状语和动形中心语。形容词作状语(“子路率尔而对”“吾恂恂而起”)。有时是时间名词作状语(“吾尝终日而思矣”)

              比较难判断的是连接两个动词,前一个动词是做状语呢还是做“并列”、“承接”的起始动词呢,要仔细分析,有时还会有两可都行的情况。如“人立而啼”“康肃笑而遣之”,“人立”“笑”很明显是“啼”“遣”的状态;两个“而”都可以译为“着”。把“而”理解为“表修饰”比较好。

            再来看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都是连接时间名词和动词中心语,应该是作状语。即就是把“三十”理解为“到了三十岁”,那个“到”也是个介词。这里“而”表修饰比较正确。

              “笑而止之曰”,“曲肱而枕之”中的“笑”和“止”是同时进行的。“曲肱”和“枕之”也是同时进行的,没有时间先后(不能是先“笑”后“止”),所以不能理解为承接。

          “为人谋而不忠乎”的“而”应该也是修饰,“为人谋”本身就是状语(介词结构)。

       

              时间名词作状语,古今汉语是常例。“吾尝终日而思矣”等便是。

              我不赞成从翻译去反证“而”的用法,往往会错。但作为旁证参考还是可以的。以上浅见,仅供参考。昨天和黑老师探讨得比较晚了,就没有再打扰大家,以上都是黑老师的讲解,供我们学习,我也一下子通透了许多。学生没有学习语法,不理解很正常,先秦的作品虚词用法本身就有些争议,很多版本的论语译注中,包括教参,名家都会回避。但是我想,文言思维的建立比较重要,至少我们不给孩子错的。

                文言文晦涩难懂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的文化的根系最复杂的时代,但更是师者在解惑之时,解得依然有惑。向文老师,黑老师这样的大师级别都在语文之高山上探寻不止,我们平日的的简单探讨可见的确只浮于皮毛。

            这样的危害很大。

              以我为例,小学的地理知识没学好,方向辨不来,中学老师问我家在那个方向,情急之下,我竟脱口而出“左边”!老师估计没辙了,摇摇头,只好作罢。我窃喜逃过一劫。

            可是,生活太不好糊弄了。

              那次,还是作为初见男朋友的老公让我在某地等他来接,电话里问我方向,我只能说不知道啥方向,就只好说了个标志物,害得他开车绕了好几圈,机缘帮忙才最终得以相见。哎,说什么好呢。只能怨自己学习不好啊。直到现在方向感依然是我的超级短板,出门坐副驾,只能主动请缨驾驶电子导航,来弱弱的表现一下自己也是学优生。

            可见,知识第一次的学习理解是多么重要。自己有的教训,一定要牢记,谨记。老师有时候比字典还重要,就是学生“信”你啊,所以,这样的相信,我们不敢怠慢的。

            今天,真诚的向这方面的做的好的前辈同仁鞠躬以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芳草萋萋】第35期尚宁芳专栏读《“而”字用法初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rwh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