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2

作者: 大语文作文 | 来源:发表于2018-06-03 05:25 被阅读0次

     我的“大语文作文”教学观

         “大语文作文”教学观,是我2000年提出的,2001年2月,有关“大语文作文”教学的首篇论文,刊发于当时以传播“大语文观念”为主题,由山东省教育委员会主管,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现代语文》上:

          “大语文教育”观是已故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张国生《“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模式》95年河北中语会论文)。“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的蓬勃之时,但是随着人们对语文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大语文教育”观的内涵也应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文教学应是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语文教育”应承担起她更大的历史使命。

        “大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活的结构,一个开放的系统。“大”的本质是语文教学对文化、生活的有效容纳,对思想、艺术的有效同构。它的精髓是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它的最终目标是在不断丰富、变化的广阔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下,通过以课堂教学为轴心的多翼展开,增加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人文品格。

          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近几年来在作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我紧紧抓住作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这一关键,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感悟生活,在这一前提下逐渐形成了“以生活为基点,写作内容无禁区,写作形式无禁地,写作语言无禁忌,求真求美为双翼”的大语文作文教学观。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之火,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点拨”。而激发的关键是开放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写作的沉睡状态、朦胧状态、压抑状态中清醒过来,使他们的生命来一次彻底的苏醒。睁大“眼睛”观察、认识、体会所经历的多彩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心灵生活,并力求准确地加以表达。写作本质上是多彩的生活和个体认识的双向互动。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写作的内容就应丰富多彩。无论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丑恶的抨击,对爱的呼唤,对情的体味,或“指点江山”或“激扬文字”,或“登高望远”或“清流赋诗”,都是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的自由。只有激赏这种自由,才会使学生的个体生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会促使他们有欢欣的创造,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而现实中,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从内容上限制写什么,不写什么,不是从生活和学生个体生命的互动着眼,而是凭着自己的主观经验,削足适履,强迫命令,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摧残。实际上写作教学中只有坚持“写作内容无禁区”,学生才会逐步进入写作的自由境界,也只有这种“自由”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在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就会不断地观察、认识、体悟、表达所经历的一切生活现象。也只有“自由”,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绽放,个性才会逐步健全,人格才能得以塑造。当学生自由地叙述了冬日街头一个外地打工的母亲,在阴寒无助的情况下,拒绝有钱人用两万元买走自己的亲生儿子,而学生把吃早餐的钱送给这位母亲时;当学生描写除夕之夜一个上了年纪的车夫的“背影”时,它所表现出来的人道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和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感,是我们让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做到的吗?而我们在作文内容上的强制性的画地为牢,一个可怕的结果往往会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拒斥社会生活,而对社会关闭起自己的心灵,并钝滞他们对多彩鲜活的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洞视,不仅如此,他们如果长久地在“蟹壳里做道场”,或者在空想中克隆文章,人格往往在失真中被扭曲,心灵往往在造假中被毒化。而大语文作文“写作内容无禁区”的教学观,正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写作能力、文化素养而确立的一种先进的写作观念。

          反过来讲,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媒介的多样化,人们交流的多元而迅捷,便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和新词汇的大量涌现。语言是生活,是精神。新词汇的大量产生本身就说明社会的开放、精神的多元及文明,而某种语言使用的本身就是对某种社会发展趋向的认同。所以“大语文作文”教学观,主张语言的使用在坚持规范的基础上,只要是社会认同或者是在局部阶层认同的语言,只要使用了别人能懂就可以用,决没有禁忌可言。“语言运用上无禁忌”本身便是对学生接受新事物的一种鼓励,一种写作创新的引导。我十分认同钱理群教授的观点:对青年应持宽容的态度,他们代表着未来。而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好恶、懂与不懂而阻止学生的语言使用。据我观察,凡是使用新语汇多的同学,大多是思想活跃、超前、关心新事物的同学。正因为他们对新语言的关注和使用,他们才会有对前沿科技、新鲜事物的感受和捕捉意识。我们不能压抑学生使用“酷”字“靓”字,也不能反对学生用“尖锐”“新人类”“克隆”或“OK”等词,因为它们本身也是对社会发展精神发展的现实承载。更不能干涉学生是用赞美、调侃,还是用讽刺、庄重的笔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如其人才是真文,因其性情才能逐渐形成语言风格。它应是“万树梅花各奇艳”、是“曲”、是“欹”、是“疏”、是“密”,各有其内在的依据,我们怎能以我们局限性的眼光而“斫之”、“删之”、“夭之”而摧折它自然舒放和蓬勃的写作生命力呢?而文体的使用本身就应由内容来决定,学生是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还是写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只要把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清楚了,我们就应给予肯定。我在高一、高二阶段的作文教学,从来也不限制学生的写作文体,有的同学爱用诗歌来抒情,我支持,我认真拜读,读到精彩处便给以激赏;有的同学爱写散文,我也支持,并依据他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名家作品;有的同学爱写短文,我同样给以鼓励,并依据写短论应具有的必要的学识,向他们推荐有名大师的随笔和现在活跃于文坛上新锐作家的随笔,比如余杰、摩罗、林贤治、祝勇等;有的同学爱写小说,我便和他们交流读小说的体会,共同来探讨名著的人物、语言、结构特色,对他们的作品提出我自己的感受;甚至有的同学写幽默剧,我也给以肯定。我总感到文体是内容的承载,但使用什么文体又是和不同人的精神气质等因素相契合的。而学生在有兴趣使用的过程中,在丰富内容的“装载”中,只要坚持,任何一种形式都会练就语言使用的能力,写作的基本功。仅以我任教的一所普通学校的学生为例,使用新教材的高一第一学期,有的同学就写出了四万多字的小说,有的写了70多首新诗,有的写了80多篇短论,有的同学还写了不少体育评论、小幽默剧等,写作形式的百花齐放,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学生文章连连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刊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在内容形式放开的基础上,写作上还必须有总体的要求,那就是“求真、求美”。“求真”是为了激励学生去观察,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向社会生活做无限的延伸,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无尽的开掘,向阅读领域进行丰富的拓展;“求美”是为了使学生能遵循写作的基本要求、语言运用的基本规范,写作形式的积极创造。比如积极健康,文字通顺,生动形象,言之有序,新颖独特等。通过“求真”而联系生活,联系阅读,通过“求美”而展示个性,形成基本的规范。以上就是我的“大语文作文”教学观的概况。

          这种观念的根本是“自由”——内容表达的自由,语言运用的自由,文章形式的自由。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倘若“带着镣铐跳舞”,学生就会连路都不会走。因为过多的要求,过多的规范,不仅会瓦解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还会使学生的心理变得机械、扭曲,最终变成无个性无创造只知迎合的“俗众”。古人谢枋得在《文章规范》中提倡“凡学文,初要大胆”,主张学生作文应该放开手脚,手脚放开,能力则来;欧阳修也主张“初欲奔驰”;苏轼说得更清楚,“凡为文,少时须令气象峥嵘”,一切的奇才能手,峥嵘之才都不是靠我们不厌其烦的写作规范教出来的,我们的规范愈多,往往犯的错误愈大,这大概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心知肚明的事情。文章高手哪一个是我们教出来的,用文章规范“套”出来的?当然“无禁区”不是没有任何要求,赶鸭放羊,我们只是在对学生进行自由训练的基础上作些基本的启发、点化罢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各个层面作纵横的开掘罢了。

            2018年参与华樾集团“语文学习主题”丛书编写工作,我负责编写作文部分的内容。其指导思想是“大语文作文”教师观,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对“大语文作文”认识的加深,对“大语文作文”的观念的表述改为:生活为基,自由为神,真为底线,美做劲翼,质从量出,激励贯穿,习惯固本,人格为魂。基本精神没有改变,把生活、自由、求真、求美、激励这几个要素更突出,而“质从量出”继承多读多写的传统写作思想,而增加了习惯和人格要素,因为,对于写作教学来说养习写作的习惯也是“大语文作文”的追求目标,而写作最终起作用的还是“人格”,写作的最高目标是塑造学生的灵魂

                                     ——刊于《现代语文》2000年第6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6-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rwl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