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一直错解了幸福?
01 前言:我与这本书的邂逅故事
我一直觉得,只有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可以让自己的热情和能量得到最大的升华,就可以让我持续感知到幸福。
所以我学习设计、学习画画、去探索视觉、去提升思维,正在为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断做出新的尝试。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但是想让自己和他人变得更幸福,依然需要我们为此付出坚毅的努力;
哪怕再幸福的人,也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会遇到一时半会解决不了的困难,但是他们却可以主动让自己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所有的行动和情绪都会趋于这个平衡。
不在努力的狂热中迷失对生活和情感的觉知,这可能是我想学习幸福方法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如果你最近遇到了什么问题,让你对「幸福」产生了困惑,如果你最近经历了什么故事,让你重新正视对「幸福」的探索,也许,你也可以和这本书来一场甜蜜的邂逅哦~
其实光看书名的话,《幸福的方法》是我不会选择去看的书。但是读过这本书的人,对它的评分居然一致的高,所以它成功地引起了我的兴趣。
有一个周末,我逛西西弗书店,随意停留在一排书架子上,取下一本讲读书方法的书,发现是樊登的,翻开后,正好看到他评价阅读《幸福的方法》后的感受。
樊登是这么说的:
“我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不幸福,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幸福,这个问题可能比研究地心引力还要复杂。......这本薄薄的小书让我幸福了很多,没有考试,也不记学分,甚至也不是为了办读书会,但这本书带给我的幸福感是实实在在并伴随终生的。”
当你在遇到问题之后,恰巧能够阅读到一本书正好打在问题点上,这是一件特别奇妙的事情。
这本书就像打到了我的小腿骨,它让我慢下来,于是我看到了一些曾经为了拼命赶路而错过的美好,它让我对生活、对关系的觉知更加敏锐,让我在内观中,看到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状态。
熟悉我的人都觉得我身上自带兴奋剂,总能感觉到我好像很开心。摸着良心说,我其实一直也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很幸福的人了,但这本书我前前后后读了三遍,既然顶着「方法」二字,它必能告诉我一套获得幸福的终极秘诀,可以拨开云雾,让幸福洒满人间吧?
遗憾的是,我并没有找到,又或者说,其实也找到了。
幸福的方法,它不是一个开关按钮,啪的一下按下去,就变幸福了。它是一种认知观、一种状态、一种能力。
当你辨别出幸福的方向,这股力量就会向你汇聚而来,刺激你的大脑,散入你的四骸。
所以,如果你是想来安装上这个按钮APP,一键直达幸福,那我会遗憾地告诉你,这本书做不到。
但是如果你说,我想去正视幸福、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感知幸福、实践幸福,那我会很乐意陪你同行。
想要变得幸福,这是我们一生的课题。但当你将自己的行动目标放在追求幸福上,其实,你已经是幸福的一员了。
02 你是否错解了幸福呢?
当我们可以正确地了解幸福的内涵和本质,才更有希望去识别出它来、然后把握住和它相处的机会。
很多人,是遇到了困惑和卡点之后,觉得「缺失了幸福」,才会有意识来寻找它。那么,书中提到的这四个关于幸福的疑问,你有么?
艰苦工作后,重要的目标实现了,为什么我却没有感到预期的喜悦?
成功和幸福,难道不能共存么?要成功,就必须以经历痛苦为代价么?
幸福应该如何定义?到底什么才是真的幸福?
幸福该如何衡量?有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呢?
这本书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去探寻幸福的答案的。
那如果,你还遇到了其他幸福的问题,欢迎给我留言哦~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四种「人生模型」,就像这一张图卡所示,用当下和未来,将我们的关注领域划分为了四个象限,分别代表了四个模型:
忙碌奔波型:是只顾未来不顾当下的人。
他们会愿意为了未来的目标,牺牲到当下的一些小确幸、享乐体验。忙碌奔波型的人会认为,幸福永远在未来,只有自己努力工作,才能实现幸福,而且,当工作越困难,达成结果后,会获得更强的幸福感,所以他们会不断挑战高难动作。
我们常说的工作狂,就属于这一类。
享乐主义型:是只顾当下不顾未来的人。
享乐主义的人认为,只要去追求成功,就需要付出努力,势必会让自己陷入痛苦。如果可以不去迎接挑战、不用花费努力、不用解决困难,这样的生活就是幸福的。
我们经常说想找一个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这个就可以看做是享乐主义型的价值观啦~
虚无主义型:是指当下和未来啥也不顾的人。
一般会陷入虚无主义型,大概率是被过去的经历所牵绊,比如受到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他们更愿意相信命运决定论,不认为命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被改变。
这让我想起来魔丸哪吒和灵珠敖丙,灵珠敖丙在想要摧毁陈塘关的时候,他同哪吒在天上的那番对话,表达出的「身不由己」,就是虚无主义。
当然,哪吒那一句:「我一个魔丸都比你活得像人样,你还敢再怂一些嘛?」我命由我不由天~~就是我们对虚无主义论最热血的回应啦~~
所以,在这四个象限里,我们最推崇的,是「感悟幸福型」,未来和当下,这两个维度不是非得要割裂的,不是有你没我、非此即彼,明明他俩可以很好的相亲相爱,为什么我们非要让他们分手呢?
了解了这四种人生模型之后,你觉得,自己是哪一种类型呢?
在这里,我想多跟大家唠唠「忙碌奔波型」。
面对工作、生活、情感的各种压力,我们需要警惕两种心态的转变:
一是:我们经常让自己成为忙碌奔波型的人,追求的却是享乐主义的生活。
二是:我们拼命工作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挑战,最后发现没有获得期待的幸福,最后滑入虚无主义的深渊。
经常晚上饭后散步的时候,我老公跟我说:工作太南了,我好想现在就退休养老,回老家种种地、养养花、晒晒太阳。
说实话,我也想。但是,我却会在周末无事可干的时候,感觉空虚和焦虑,如果每天只剩下养花种草晒太阳,我会不会闷死?
所以如果我们做的事情不再有意义,那我们也不会感受到快乐。
如果我们做的事情真的有意义,它绝不是只对未来产生意义,所以当下,我们也可以去感受快乐。
实现自我价值也好、追求成功也好,努力必不可少。但积极心理学中,会把「坚毅工作」和「兴趣」联合起来看待。
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在自己感兴趣、开心的事情上,去投入努力和坚毅,这会比片面的忙碌奔波、苦哈哈地艰辛工作,来得更有幸福感一些。
那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更能感受到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呢?
在后天的分享中,会给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03
重新定义「幸福」
解构完四种人生模型之后,相信大家对于「幸福」这个概念已经有些初步认知。
幸福不是终点,而是一个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想要实现幸福,我们要做的是可以兼顾「意义」和「快乐」的事情。
快乐,就是指要去觉察现在的美好、当下的利益,他是幸福的先决条件,用通俗的话说,当下感觉不到幸福的人,未来也不会感到幸福。
所以,在当下的每时每刻,我们都要去和自己对话,去体验积极的情绪或情感,让自己像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因为新的尝试而兴奋,时刻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意义,就是我们更好的目标追求,含着未来的利益和价值,是幸福的充分条件。
只有能让我们从内心感到有意义的目标,在行动的时候才会充满力量,在这种力量的加持下,行动的过程中就会催生快乐。
所以,要去探寻我们自身的价值感,寻找我们的人生意义和使命,有了理想的指引,现阶段的行动就被赋予意义。
使命很难被清晰地觉察,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可以先去尝试你好奇的、感兴趣的事情,投入你能够接受的成本和精力,从中汲取经验和体验。
但重要的是,要在体验中增加与自己对话的次数、记录下来自己的感受、心情和想法,这是增强幸福感的最好方法。
经常写复盘、记生活手账、写心情日志的人,幸福感会比其他人更强,如果你之前没有做生活记录的习惯,不妨从现在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