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认知天性》第六章“选择自己的学习风格”的内容,里面“动态测试”引发我的思考。
1、智力
作者首先介绍了“智力”的内涵,告诉我们什么是智力,以及智力的构成。
(1)流体智力:推理、发现关系、抽象思维,以及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中保留信息的能力。
(2)晶体智力:积累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从过去的学习与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程序或心智模型。
(3)智力商数=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
2、斯滕伯格智力三元论:分析型、创新型、实践型智力。
(1)分析型智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型智力:综合并应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应对那些新的特殊情况的能力。
(3)实践型智力:适应日常生活的能力,明白在具体环境下需要做什么并行动。
3、斯滕伯格的观点
(1)只要在某一领域持续练习,人们总能将较低的能力发展成较高的能力。
(2)标准化测试无法准确评定人的潜力,因为这类测试结果局限于一份静态报告,只能表明测试当时人们处于学习过程的哪个阶段。
(3)天赋测验和多数学习风格理论强调我们的长处,鼓励我们把精力放在长处;动态测试会帮助我们发现自身存在不足并进行弥补。
4、重新认识阶段性测试
(1)回想过去通往高考独木桥之前的考试,自己对考试的认识和理解,是完全错误的:考好了沾沾自喜,考不好挫败沮丧。
(2)只要不是高考这“一锤子买卖”,这种阶段性考试都是为最终高考“定乾坤”服务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再回头看测试:考好的、做对的,不值得过度沾沾自喜;反而是自己没考好、没做对的,才是自己需要弥补、提升和完善的。这何尝不是好事呢?
(3)况且,静态考试是对过往学习成绩的测试,并不能说明个人未来学习/发展潜力状况。这也恰恰证明了学习好的,将来在社会未必成功赢得立足之地;学校成绩不出色的,未必不能成就事业。
(4)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教育,也是一辈子的修行;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是有其古代文化基础和现代科学支撑的。
5、关于理论与适用环境的关系
(1)查理·芒格说: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移动的“书柜”,智慧的老头(2)吴军在《智能时代》这本书提到:线性思维在工业时代是有其存在基础和优越性的,但是,到了现在这个充满极大不确定性的混沌智能时代,已经不再适用;线性思维本身没有错,反而是有着“简化”美感的。
吴军出品,必属精品(3)还记得我们小学都学过的“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吗?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笔记 | 打磨“心智模型”(4)单单站在任一方,都没有错;但是,当方法与情境不匹配的时候,就像植入人体的器官会产生“排斥”反应,不会“中和”出意向中的结果。
6、商业故事中的“悲情时刻”
(1)诺基亚被微软收购后的记者招待会上,CEO约玛·奥利拉最后说了一句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未经证实)”说完,几十位诺基亚高管不禁落泪!
或许,他们真的没有做错什么;但是,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道路上,他们也没作对什么,这恰恰是最致命的!
大脑需要持续进化(2)黄明端的大润发被“马云爸爸”的阿里收购之后的三个月时间里,创始人黄明端离职以及高层集体出走。在黄明端离职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打败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那可以试着反过来想想:那在时代面前,每个人都是输家?或者说在时代面前,没有赢家?
答案不言自明。
曾经,也梦想“飞”起来……这样的商业故事,只是众多悲情时刻中极个别而已,只不过它们被我们熟知;还有很多悲情者,都没有资格在我们眼前闪烁,便已落幕。
7、构建“多元思维模型”
(1)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查理·芒格多元思维模型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反过来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向思维”“反向思维”。
(2)就像开篇提到的“动态测试”,核心操作路径在于“通过反思经历或习惯强化学到知识”。反思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下次如何改进才有助于分离出关键概念,把它们组织成心智模型;而且,在以后应用这套心智模型的时候,可以巩固并构建已学知识。
(3)我们在接触新资料时,提取核心观点,并从中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心理框架,就是“结构构建”,也称作“心智模型”“心智图”。
8、附彩蛋:“得到”平台“每天听本书”栏目对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中“多元思维模型”的精彩解读。
解读一 解读二 解读三 解读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