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11.28亲子阅读与绘本赏析《坐渔船漂来的希娃》

2022.11.28亲子阅读与绘本赏析《坐渔船漂来的希娃》

作者: 珊瑚4点早起自律达人 | 来源:发表于2022-11-27 13:09 被阅读0次
绘本《坐渔船漂来的希娃》

推荐理由

荣获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入选澳大利亚儿童图书委员会年度图画书奖短名单,荣获2007年西澳大利亚总理奖之儿童图书大奖;

改编自真实故事,因战争失去家园的希娃和妈妈一起在大海上漂荡,她们勇敢乐观、坚强自信,即使前途未卜仍积极寻找自由的新生活;

可以让孩子明白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大影响,也让孩子明白只要心中有希望,一切困难都可以战胜,未来依然可期;


故事简介

一个刚到上学年龄的阿富汗女孩希娃,跟着妈妈和许多难民挤在一条相当简陋的渔船上,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漂荡;他们逃离被战火吞噬的故乡,希望能到让他们无忧无虑生活的自由之乡;

在黑夜的海上,希娃回忆起故乡那些美好的日子,而恐惧和创痛仍挥之不去;幸好有勇敢、坚定的妈妈陪伴在身边,希娃在阴沉沉的怒海上做起来美梦......


美育欣赏

绘本用独特细腻的艺术风格和电影放映般的真实感,再次把“本故事由真实事件改编”深深刻入小读者的脑海;

故事当中运用了多种色彩,既有冷色调的墨绿、深灰、深蓝和深咖,又有暖色调的橘黄、深紫和亮黄,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了希娃和难民们复杂的心情和感受;

故事采用素描和水彩来刻画人物形象,同时搭配远近景的表现形式,给读者一种看电影般的现实感和真实感——比如在描述希娃记忆和梦想中的画面时,爸爸妈妈清晰的脸庞用的是近景,而在描述渔船在大海上漂荡时,模糊不清的难民、摇摇欲坠的渔船、凶猛狂躁的海浪则运用远景;

前后环衬中清一色的湖蓝与正文里大海的颜色一致,与绘本中多处暗沉压抑的色调形成强烈对比;既神秘,给人以无限想象,又平静,让人看到希望;

扉页中白色背景下一片波涛汹涌的蓝色大海映入眼帘,蓝白相间的海水看似平静无奇,实际上又会给这些难民们带来哪些影响呢?难民们在这艘嘎吱嘎吱的破渔船上,会遇到哪些危险?万一发生意外情况,他们又会如何应对?他们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在危机四伏的大海上漂荡呢?这些都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促使孩子自主去寻找答案;


文字力量

在伴读前,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了解一下这本绘本的创作背景——以希娃为代表的难民是哈扎拉人,他们是阿富汗的少数民族,出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数百年来哈扎拉人饱受排挤和迫害,1998年甚至发生了数千哈扎拉人被屠杀的惨案;

绘本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意识流形式,对于初次阅读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难以理解,不过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对故事线有所把握——凡是有船出现的画面都是“实”,没有船的则是“虚”;

所谓的“虚”就是希娃的回忆和想象,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美好的回忆,二是战争的回忆,三是对未来的希望——希娃和兄弟姐妹们在小河旁玩水嬉闹,一个简单的游戏在她看来却乐趣无穷;一所破旧不堪的泥砖房子在她心中却无比渴望;一块阿富汗烤饼、一碗山羊酸奶是希娃心中最幸福的家宴;妈妈织地毯、爸爸讲故事是希娃心中阖家欢乐的诠释;这些都是希娃美好的回忆......

然而枪声打破了寂静的村庄,战争笼罩了整个家园,他们被迫成为逃离的难民;即便如此,希娃仍对未来充满希望,从她梦中与小伙伴们自由地学习欢笑便可感受得到;

绘本虽是战争题材,却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力量。战争带给人类的创伤,远不止生命所受的威胁和伤害;

以希娃为代表的难民们,虽遭受战争的迫害,原本美好的生活被打破,但他们仍对未来怀着无限憧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下他心目中的战争是什么样子?希娃和妈妈带给他哪些感受?换作是他,又会如何应对?满船难民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漫无目的地漂荡着,甚至连基本的吃穿都无法保证,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们还如此坚强勇敢?


观察细节

封面上一张巨大的人物脸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结合题目不难猜测,她应该就是希娃;墨绿灰黑相间的背景下一双忧郁的眼睛直盯盯地看着读者,像是要诉说什么;希娃干裂的嘴唇下方,有一艘渔船正漂荡在神秘莫测的大海上;这艘渔船破旧不堪,设施简陋,船上的人们模糊不清,他们是谁?

绘本名字的排版也格外引人注目,深色背景上八个白色大字呈波浪形状,形象地表达出“漂”字的含义,说明渔船在大海上起落漂荡的状态,既与正文中希娃的思绪飘荡遥相呼应,又暗示这些难民的命运完全不在自己手中,他们将要漂向何方,一切都是未知数;

封面封底同时展开是一望无际的海洋,渔船上相依为命、势单力薄的难民与广阔阴沉的大海形成鲜明对比,这艘船要漂向哪里?他们能否顺利抵达目的地?这些问题都吸引着孩子,让孩子带着疑问进入到绘本故事;

“希娃”谐音“希望”,由英文原版《Ziba Came On a Boat》中女孩名字Ziba翻译而来,寓意哈扎拉难民对生命的尊重,对未来的信心,对生活的希望;正是凭借这份力量和信念,难民们才得以坚持并在所不惜;

故事整体的背景颜色有白色、灰色和黑色,色彩变化暗示出渔船已经在大海上漂荡了很多天,它还会漂向哪里?希娃的梦想还能实现吗?这些难民们最后的命运如何?这些都不得而知,即便如此,这些不确定依然不能阻挡难民们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和平的向往;

故事最后,作者留给读者们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结局到底是什么?或许每个人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可以让孩子当小作者,说一说他们心中的结局以及原因;

希娃在渔船上一直抱着爸爸送给她的布娃娃,然而爸爸并没有出现在渔船上;因战争失去亲人,这种巨大的悲痛对希娃来说过于沉重,作者巧妙地借用布娃娃来淡化处理;此刻的布娃娃正是爸爸陪伴希娃的象征,也是她对自由的期待和向往;

爸爸给希娃讲故事时,旁边站着的老鹰也象征着自由、勇敢和胜利;难民们对自由与和平的美好愿望借助妈妈的那句“阿扎迪”集中展现,这是他们的共同期盼与心声呐喊;


育儿启示

如何引导孩子从战争类故事中汲取力量?和平来之不易,现在的孩子不了解战争,可以通过阅读或到博物馆参观的方式来认识战争对人们的影响,激发孩子对和平的向往,消除种族歧视,帮助孩子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美好的幸福生活,并在未来为更多人能过上和平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11.28亲子阅读与绘本赏析《坐渔船漂来的希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ah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