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过程、后有结果,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却不懂,究其原因往往是大家都想不劳而获罢了。想考试通过就认真复习,而不是去图书馆摆拍学习照片,找各种人倾诉自己的忧虑。假装努力最为致命,因为你骗得过别人,甚至骗得过自己,但是骗不了结果。 —写在前面的话
活了二十几年,由于老妈的吹捧,上大学之前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外人眼中,我听话懂事,小学五年级就会收拾屋子炒菜做饭,从来不用父母辅导功课,没怎么补过课,成绩在我们那个小县城的重点高中也算名列前茅,甚至在高三的时候还考过几次第一。身体素质也好,羽毛球、溜冰鞋、滑板也样样不落。
一直以来在这种充斥着夸奖的环境中沾沾自喜,感觉自己是个聪明人。记得初中有一个女同学,小姑娘特别认学,文笔好,字写的也漂亮。每天伏在桌子上发奋读书。那时候班主任说:“如果以后咱们班只有一个人能考上重点大学,那也肯定是她了。但凡你们谁有她一半用功,也不至于现在这个水平。”那时候总是不以为然,那么努力不也是排在我后面吗?我上课传纸条,不写作业,不背单词,但我成绩比你好啊!当然,我从来没有瞧不起她,只是单纯为自己在智力上优于别人沾沾自喜。
高三还是有一段相对努力的日子,但也都是以跟着老师的进度为主,细想下来,我从没有一本练习题,本子从头到尾做完或用完。即使是最感兴趣的数学,错题本也能明显看出前面三色共用仔细誊抄、后面直接把试卷上的题剪下来用胶带贴在本子上、到最后干脆折一下手撕用胶棒粘住了事(倒也真的省了不少时间)。其他练习题更是如此,前几页总是密密麻麻工工整整,写满了公式和要点,甚至还有几色荧光笔标记,但是后面越来越潦草,再后面几页干脆崭新如初。
都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我当然也不例外,虽然高考发挥的挺好的,但还是跟一本线差了几分。幸运的征集志愿上了个一本学校,提着箱子从东北来到了湖南。几个湖南室友都是高过录取线几十分考过来的,英语口语流利、学习时专注认真、接受信息反应快。周围都是又努力又聪明的人,无论是社交能力还是学习能力都被甩在后面,我一度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快乐了。我焦虑,于是每天五点起来背单词,天天窝在图书馆、自习室,上课就坐在第一排,你以为我会变好吗?对不起,让您失望了。虽然第一学期每科都有七八十分,但是跟门门90的室友比,我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笑话,后来聊起最初的印象,室友都说觉得我是一个特别努力的人,我不由得想起初中那个女同学,心里一阵酸涩。因为只有我知道,不是我掌控不了时间,而是掌控不了我自己,长时间的专注、高效对我来说太难了。大一下学期开始浑浑噩噩、上课玩手机、不上课在床上躺着看韩剧、点外卖。大一下结束,高考数学130、大一高数上96的人,下学期高数下40分,查到成绩之后鼻子一酸,一直以数学为骄傲的我大学第一科挂的居然是高数!当然,可能是为了弥补差的这20分,很自然的我胖了20斤。
某些角度还是可以接受哒 可能我爸眼中的我就是这样吧 曾经还有一点尖下巴的我可能是20斤这个数字太容易给人刺激,我突然觉得不能这样下去了,我对自己说:得改变了,要开始务实了。哪怕还是跟别人有差距,至少超越自己。
高中政治书上说处理棘手的问题要抓主要矛盾。不是因为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吗?那好就从养成学习习惯开始,下载好记录时间的App,每天只要是专注的时刻,无论看纪录片还是学习、做运动都进行相应的记录,想玩手机就打开Ted找一个感兴趣的话题看看;不是胖了吗?那就少吃多运动,避免待在寝室吃外卖、赖床。办一张健身卡,每天强迫自己去那转转,哪怕只是跑十几分钟步。慢慢的我开始能稳住自己了,接二连三的考下了四级、国二、证券从业等证书,成功的把20斤还给了分数。
我常常觉得我妈上辈子可能是个鬼才哲学家,高三的时候我妈曾经对我说:只要想吃东西了就下楼跑步,想玩手机了就学习,这样你就会变得又瘦学习又好学习。虽然听上去有点诡异,但是仔细想想这不就是矛盾转换嘛!学习带给我专注和思考,运动带给我的能量和坚持,好成绩给我自信。原来我也是可以改变的呀,一个即使高三都不愿意背单词的人,也能把每天练一练口语、背几十单词的行动坚持几百天,那她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瘦了一些的我 准备考研、六级和初会所以呀,时至今日,我再也不会自诩聪明人,我宁愿做一个笨笨的,但是会坚持的人。慢一点没关系呀,只要有方向总会到达想要的地方,总会得到想要的结果,总会遇到对的人。
珠江边的跨年,下一年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