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唐代司空图著作,二十四诗品的功绩首先在于对唐诗的各种风格和流派进行了大规模的汇集、整理和分类,把诗歌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等二十四品。今天主要分析前六品,作者把雄浑放在第一位。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作者认为美学价值较高的是雄,其次才是健,劲健之美可以是诗美的一个品,但雄浑之美才是诗美的一个类,唯超以象(表象)外得其环中(事物本质),方能形成雄浑的诗风,要掌握雄浑风格不能勉强也无法勉强,它是反虚和积健的结果,是具备万物的结果。
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我国古代哲学家有一种理论,认为虚静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妙理,《荀子.解蔽》“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曰虚一而静。”司空图在认识论上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他是一位内儒外道者。冲淡诗境的形成,当随人生修养而达,勉强去摆弄,反而离你更远。
最后论述达到冲淡风格的方法和途径,作者认为,冲淡诗境的获得全凭“自然遇合”,不能靠勉强凑合,依靠镂心刻骨冥思苦搜,不仅无法达到这种境界,可能愈骛愈远。从我国古代诗歌历史上看,陶渊明的某些作品最能体现冲淡诗风的特色。
纤秾
采采流水朋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本章一二两节完全用写景来摹状纤秾风格的特点,读者从这幅充满生气的色彩美丽的典型春景图中,可以想见纤秾风格的状貌。纤秾是指纤秀秾郁的艺术风格,杨庭芝《诗品浅解》说,纤是指作品纹理细腻,秾是指色泽润厚。艺术美来源于自然美,表现自然美,也高于自然美。作者指出,自然中蕴藏着发掘不尽的诗境,诗人愈是深入地观察体验,就愈能把握纤秾这种诗美的真谛,开拓出新的美妙的诗境,生生不已,永葆青春。即使古人已经写过的题材也能“与古为新”不断再创造新的意境。作者强调自然是诗美的源泉,强调从观察体验自然中创新。
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纤秾之后继以沉著,是一张一弛,交替出现对比的色彩,纤秾展示的是欢快清新生动活泼的春日,在这样的春日里感受着春天的美丽,张扬青春的活力。而沉著中出现的则是夏日傍晚的明静雍和,诗人迈着健实的步子,盘点人生道路上的遭遇,正在沉吟不语之时,忽而海风吹来,霎时又展开一片壮丽的景色。
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高古与凡庸相对立,是指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风格。在司空图的诗品中,从思想内容说,高古与飘逸邻近,隐含着对当世士大夫中阿附权贵、追逐名利的浅薄之风的鄙弃,从艺术风格上看,它是对唐末诗坛轻靡华艳诗风的纠正。最后两句结语是对高古风格的评价,作者赞美道,高古风格正如并世无双的皇帝、唐尧之于后代,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学习的榜样(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评价,恰好反映了司空图本人世界观中虚情幻想的成分)。作者指出,只有具备了高古的精神素质,才能够获得高古的风格,脱尽浅陋和凡庸的弊病。《江西逢僧省文》一诗,玩起了神仙游戏,便入恶道,可见提倡高古之风,须得谨慎。
典雅
正壶买春赏雨茅庐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典雅对粗俗而言,指斯文优雅的艺术风格。本章所描写的典雅之境,是古代士大夫闲居时理想的生活方式,表现他们自以为高雅的艺术趣味。典雅与疏野旷达高古飘逸邻近,同样反映了士大夫失意隐退时的心理状态,但是疏野主要从率性适意中寻求自我满足,旷达以及时行乐来排解内心的悲哀,高古和飘逸则企图超脱现实人生从玄虚的幻想中得到慰藉,典雅基本上立足于人间,既没有沾染道家思想的虚无神秘色彩,也没有流露明显的消极悲观情绪。典雅反映了作者对于唐末上层统治集团荒淫腐朽生活的不满和批评。当然,这种批评是很肤浅的,不用深究人们就可以看到,司空图所描写的典雅之境并不表现高尚的情操,它不过是士大夫们享乐人生的一种比较高明、比较雅致的方式而已。
这一章的三个小节,分别以一年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高雅之士的生活场景来摹状典雅之风的特点。
总之,高雅之情闲逸之趣淡泊之志是司空图典雅的基本含义,这虽然不是作者诗美的理想,但也是他肯定的诗风之一。因此在结尾处评价说,只要把这种情景写入诗篇,就值得读者欣赏和品味。但是内容的浅薄贫乏决定了这类作品的价值不高。白居易“知足保和,吟玩情性”的闲适诗的价值与其“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讽谕诗比较起来,价值相差也很大。
可见衡量一种风格的价值,总是离不开作品的具体内容,离不开它们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从这一点看,司空图推崇典雅风格的意义是有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