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书无用论”流行过一段时间,实践证明,读书(假装读书)还是有用的,比如,有追求的矿老板会在家中用红木做的书柜上摆满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文学名著,以向做客的朋友表示,“我是个读书人”。这样体面很多,不由得吃相都斯文起来,也可能因此杜绝了一杯接一杯红酒灌入喉咙的陋习。
他们大概不知道,“我是个读书人”的说法已经过时了,今天你要是说“我是个读书人”,你不当做一个笑话说,人家就会把你当做一个笑话。说家中藏酒多,比说家中藏书多,还是酷很多。
2.
有人说,中国人不读书。我以为这种说法纯属污蔑,君不见中国已经雄踞世界出版量第一多年——教材印数第一,无可匹敌!
俗话说得好:别把村长不当干部,别把教材不当书。话又说回来,读教材不太有趣味,“课外书”就有趣很多。历史上读书讲趣味是有传统的,先秦有诸子百家的趣味,两汉有赋的趣味,唐朝有诗的趣味,宋朝有词的趣味,明清有小说的趣味,那今朝的趣味是?
个人的读书趣味,从其家中书架可见端倪。买齐金庸古龙以及七龙珠全套,是一种趣味,深读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西哲,是一种趣味,遍览文史哲、释道儒,亦是一种趣味。
同理,一个国家的读书趣味,体现在它机场书店的核心位置和网络书店的畅销书榜。显然,我朝人民的主流读书趣味是成功励志+心灵鸡汤。
俗点说,“成功”负责有钱或有权,“鸡汤”负责成功路上的心理建设。可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这就很有趣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成功也是要快点才好,都说“翻脸比翻书还快”,可见翻书是不能慢的,于是,大家都乐于读有用的“干货”,乐于20分钟读一本由他人咀嚼过的砖头书的“精华”,读个耗时耗脑的国学,也是要快速挖掘出生财之道……
读书功利性倒也不是今天才有,回溯一下历史传统,便可理直气壮起来——
说法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真相是:书读好了,有钱、有权、有女人!
说法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真相是:书读好了,才能考上科举,考上了科举,才能有官做,不然只好回家卖红薯。这个套路就很熟了,小时候的家长教导言犹在耳:不好好读书,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得回家种地!
还有一种说法,“腹有诗书气自华”,就逊色很多。“气自华”大概是没错的,但带不来“有钱、有权、有女人”,谁在乎呢?
3.
国学热,少儿国学班热衷读《弟子规》、《三字经》。似乎沾了“国学”二字,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糟粕便天然正确起来,不经过滤,登堂入室。
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经营者不管,那是要挣钱;家长不懂,那真就是读书少。
几十年前反古,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几十年后复古,孩子和脏水一起捡回来。
中国人的读书世界,魔幻。
4.
子曾经曰过:要成为一枚合格的文艺青年,需要踏过两道门槛——
读书的门槛:系统读书,勤于思考,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体系;
技术的门槛:爱好文学,你得写得出像样的文章;爱好美术,你得涂得出有趣的画作;爱好音乐,你得玩得转一两样乐器……
科技飞速进步,旧两道门槛皆可破除,新三道门槛必须跨越:会拍照,会上网,会发朋友圈——读书3分钟,P图30分钟,发朋友圈3分钟,等待留言3分钟,交流互动3小时;书的内容不重要,书的封面很重要;读什么书不重要,搭配的咖啡、红酒、鲜花很重要……
“文艺表演青年”大规模产生后,“文青”便从一个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读书”便从一项兴趣变成了大家“镶金边”的常规武器。
5.
为什么祖国整形业越来越发达?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