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52周下午茶市场(第4周)互联网×杂志

52周下午茶市场(第4周)互联网×杂志

作者: 何夕一言堂 | 来源:发表于2014-03-05 15:33 被阅读29次

    注:上一周暂停了系列更新,一是因为花了大量时间在思考杂志的出路,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也有些迷惘,因为现在这样不成系统的更新,其实既无助于自己的积累,也不能帮到更多人,所以停下来整理了所有可能涉及的资料,接下去会用比较系统、简短的文章来覆盖这一命题。

    但原来的文章也不想再去整理,这周会补上上一周的文章和这周的文章。这两篇是系列的两篇,第一篇(第4周)是我思考杂志出路的结果,虽然只是基于《天下网商・经理人》,但其思考过程仍然有可以借鉴的地方;第二篇(第5周)是我拿着这个思路向很多人请教后总结的一些需要探讨的地方,特别是思考的出发点,很多人可能会和我一样犯类似的错误。

    特别感谢几位朋友的指点,让我能够厘清思路,仍然能够奋勇向前。

    以下为第4周的正文,欢迎讨论:

    突然萌发的想法,经理人刊,应该做成类似腾云、六度这样的书的形式,而不是继续采用现有的杂志形式。理由如下:

    第一、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是专注。

    专注有两层意思,第一层,专注于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领域,而不要太过在意自己的缺点;第二层,在产品上做减法,尽量凸显核心的竞争力。

    当今天说起天下网商,你能想到什么?内容!优质的内容!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天下网商・经理人》的童鞋,每个月有至少30%-40%的时间浪费在内容之外的事情上,那么,你觉得我们符合专注这一特质吗?

    首先,杂志为了保证每期的页数,和固定板块的需求,记者必须去做一些填版的选题,而编辑必须去找一些填版的稿子。一方面浪费了记者和编辑的时间,因为填版的选题往往是记者采访不完整匆匆写作上版的选题,填版的稿子往往是编辑思考不全面的稿子,不仅不能凸显杂志的内容特性,甚至某种程度上在拖后腿;另一方面,记者为了完成找选题的任务,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广泛的领域,很难在某些特定领域形成专注力。

    其次,如果有一次眼动测试,我相信,杂志上部分版面的浏览和停留时间会非常短。第一类,资讯、摘要、读书和iwshang精选的内容,这些在网上可以大量获取的信息,为什么还要在杂志上获取?第二类,已经提前在iwshang或者其他网站上阅读过的文章,为什么还要在杂志上浏览第二遍?第三类,非相关实战类内容,天下网商有一个特点,很多人常常收藏我们的杂志,因为在他们日后涉及某些新项目新业务的时候,他们常常会想起,在我们的杂志上似乎有过相关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杂志上是零散呈现的,在iwshang上也很难完整阅读。

    再次,杂志杂志,就是很“杂”的“纪录”(志)。在形式上,杂志需要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不适合做专注的内容。事实上,杂志真正对外展现出来的专注形象,都建立在杂志的品牌和品味上,这需要的是细节的积累。换句话说,好的杂志需要的是从定位到内容到编辑呈现所有环节的细节处理,但是现在天网的状态,我们在细节不甚理想的情况下,就已经把30%-40%的时间花在了细节处理上,如果要做一本理想的杂志,我们要花多少时间?

    就那么几挂人,我们花不起更多时间了!我们也不想花费更多精力了!

    第二,我们的杂志出版过程和传统的杂志有什么不同吗?

    没有!

    我们的组织结构和传统杂志有什么不同吗?

    也没有!

    我们和新媒体有做什么结合吗?

    更没有!

    在过去“科层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公司所有的命令都是Top-Down,社长管理总编和总经理,总编管理执行主编,主编管理编辑部和记者,编辑负责杂志的内容编辑和呈现,记者负责采写内容。所有的选题和内容,都要主编拍板才能操作。

    但是互联网时代潮流变化极快,按照摩尔定律,一个人的现有知识可能一年半之后就贬值一半,这个时候最了解前线炮火的人,一定不是主编大人,而是那些真正身处一线的编辑和记者。

    玉关说过,互联网时代的组织,最重要的是三点:第一是组织对个人授权,第二是组织对个人的支援,第三是组织和个人、个人和个人之间良好的信息协作。只有通过组织和个人的网状协同,才不会出现人浮于事、事浮于人的局面。

    这种组织需要的是打破主编一言而决的局面,需要的是打破层层向上的内容编辑体制,需要的是让一线的编辑和记者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小米怎么解决工程师的能动性?让工程师去回答粉丝的问题!让工程师去投入到消费者的反馈和沟通中去,让消费者的需求真正回归到思考的原点上。换句话说,让消费者来帮助组织和个人作出选择,并且在和消费者的互动中塑造产品口碑。

    但是对于现在的杂志,新媒体这个离读者最近的地方,做什么事情?他们更像一个分发平台,把杂志内容做二次编辑,用适合互联网的渠道,用适合互联网的标题,来把文章推广出去,这是一件单向度的事情。

    为什么这件事情不让记者和编辑来做?要如何让杂志记者和编辑参与到沟通中来?

    首先,要建立一个正确的认知,杂志不是新媒体除外的内容部分,杂志就应该是新媒体本身。

    其次,要降低记者和编辑在非核心竞争力项目上的时间和精力损耗,让他们把时间都花在内容这件最擅长的事情上。

    再次,记者和编辑必须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到离读者最近的地方去,参与到和读者交流的最前线。

    最后,新媒体需要新媒体的形式,就像零售品牌线上线下同款一样,杂志也需要适合线上线下共同的模式。

    第三,互联网时代,人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信息过载,读者最需要的是杂志能告诉他们最前沿的地方在发生着什么,成功者在做些什么,失败者做过什么,哪里有可能是浪潮之巅。他们最需要的是节省选择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拥有强大的编辑,能够从纷繁芜杂的内容中选择最适合的选题、案例和文章;我们拥有强大的记者,能够精心采写出最前沿的趋势,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我们拥有最懂电商的一群媒体人,可是为什么,除了杨钦等少数人,我们看不见他们的身影?

    找准定位,在定位的基础上选择好合适的渠道和形式,挑选最适合用户的产品,用一定的落地框架去做到细节执行——这才是互联网产品的思路。

    传统媒体的选题制不是不好,是不够好!

    既然读者想要看化妆品的专业内容,我们为什么不提供一本专刊?既然读者想要有选择地收藏我们的内容,并且可以方便地查找,为什么我们不提供给他们最适合的载体?既然读者想要纯粹的阅读,为什么我们不做到最简洁?

    内容优质是我们的产品品质,精选才是我们作为媒体的价值,我们和读者的价值交互就在于可以帮助他们减少选择项,减少选择的时间和精力,我们的内容价值就在于是否可以既反应未来可能的趋势,又纪录当下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支团队:

    他们精通和了解电商的某一个领域,在该领域拥有极好的人脉资源,每个人都是该领域的专家型记者;他们是最了解一线的内容生产者,每个人都是团队的明星,天网是他们合在一起的称呼,而不是天网品牌的一个螺丝钉;他们团结协作,但是又具有极强的单打独斗能力,每个人都有极强的能动性去写出好内容,甚至未来去发起和尝试新的项目。

    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个载体:

    有非常明确的内容主题,在单一主题下构建了丰富而充满细节的内容框架,既有趋势分析,也有行业解读和案例解剖:有非常简洁的呈现形式,既可以减少团队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又可以让读者把注意力都投放在内容阅读上;有和线上类似的呈现形式,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渠道进行内容的分发和投放,方便读者彼此之间的分享;读者定位在先,读者需求在先,渠道在后,营销在中,内容和形式根据读者和渠道选择最适合的落地框架。

    我们需要的是,《天下网商・经理人》不仅仅代表一本杂志,更代表了这里拥有一群牛逼的人,拥有牛逼的内容生产能力,拥有牛逼的内容精选能力,拥有每个领域最懂行的媒体人。

    我们需要的是一本书,一本最专业的快餐书,更具体的书,一本被称为杂志的专业快餐书。

    这本书只需要像腾云和六度一样简洁,因为经理人刊的内容不需要复杂的呈现形式,图表和文字足够表达一切;

    这本书每个月都有一个固定的主题,每个主题有一个操盘的负责编辑,负责从前期的内容策划到渠道选择到营销文案到内容落地;

    如果有三个编辑,那么每个编辑的操作周期就是三个月;

    编辑和记者属于自由的双向选择,包括其他部门,谁都可以加入到撰写和约稿的过程中来;

    每本书都是一个小项目,天网所做的就是像优衣库一样去做单品的推广;

    所有的内容都和微信公号、网站做紧密的结合,内容可以在网站连载后再结集出版,包括可以定向邀约作者团成员写连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2周下午茶市场(第4周)互联网×杂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gc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