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了表达出母亲三个拥抱的特殊性,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开篇就塑造出了母亲爱岗敬业,时时刻刻都在“忙”工作,却忽略了对“我”的关爱的形象,与后文母亲对“我”的关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因母亲反对“我”与画家恋爱,使得叛逆的“我”离家出走,和画家私奔。
然后简述了“私奔”和回家的经历,迅速地将故事推到了高潮,而这却是文章的转折点,有了前段的铺垫,作者运用了一些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也带动了读者的情绪,使得第一个拥抱显得格外的温暖,直接融化了母女俩之间的一块冰,使“我”和母亲的关系得到了改善。
接着作者没有用过多的语言,直接讲述第二个拥抱是在“我”结婚那天,母亲依旧很“忙”,而这次的“忙”是为“我”,不是为工作,作者用“魂不守舍”和“茫然若失”来形容当时的母亲对“我”出嫁的不舍和失落。侧面描写出了母亲那“无微不至”的爱,而这第二个拥抱是对“我”告别,是作者告别了那个年轻气盛的自己,也是母亲告别了她最疼爱的“囡囡”。作者用简单明了的语句抒发了当时母女间的不舍,无论是一分钟还是十分钟,对于作者而言都特别的珍贵,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吧,再一瞬间脑袋里就迅速地想起过往的很多回忆,明白很多道理,但觉得美好和幸福却总即刻消失。
讲完第二个拥抱后,作者讲到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而这一次忙的不是母亲了,而是“我”,母亲不满意“我”给母亲请的保姆。接着又讲述母亲在饭店里给她最疼爱的“囡囡”打包,即使有时候会忘记“我”的名字,也依然记得“我”最爱吃的菜。又一次淋漓精致的描写出了母亲对我爱之深。母亲的第三个拥抱是在“我”淋了雨回到家中,这一次,这个拥抱是“死死的”、“紧紧的”。在母亲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我想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有不理解父母的孩子。
结尾,作者点题,流露出浓浓的母子情,升华了文章的感情。全文没有很多华丽的语言,也没有特别多精彩的故事,简简单单的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歌颂了“母爱”多么美好多么温暖啊,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正是有了共鸣,这篇文章有了更多的价值,我想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作者抒发了“我”与母亲之间的情感,也是呼吁大家珍惜那一份最淳朴、最自然、最温暖、最美好的母爱。作者因为母亲忙而生气,母亲却没有因为“我”忙忽略了她的感受而生气。我最喜欢的一位主持人“董卿”曾经说过:“天底下只有让着孩子的父母,没有让着父母的孩子。” 我想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才会无条件的对自己的孩子好,孩子等到明白的时候,父母已经老了,而那份“爱”更多的延续给了“孩子”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