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题记
初次见你,是在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题上,那是一段凤霞难产去世的节选。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悲伤,让我那场考试心情十分沉重。讲评试卷时,语文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你——《活着》,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人一个又一个的去世。我听得云里雾里,只觉这是本悲剧小说,便无兴趣去深入了解你。
一个在图书馆消磨时间的下午,我走在一排排书架前,漫无目的的寻找着要看的书,忽然“活着”二字跳入我的眼中,在黑色底色的映衬下,红色的题目格外的显眼,给人一种强烈的生命感,那种想要活着的迫切感深深触动了我,我立即取下书,找了光线并不那么刺眼的一隅,开始慢慢走进你。
全书以主人公福贵的回忆作为主线,讲述了福贵赌博输光家产后,遭受家庭变故,以及家人相继去世,最终只剩下他自己一人守着一头老牛孤独地活着。其中,父亲因为福贵赌博输光家中所有积蓄被气死;母亲生病后,福贵去找医生的途中被抓去当壮丁,等他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有庆因县长女人生孩子大出血,给县长女人献血,失血过多死亡;家珍死于软骨病;凤霞生孩子难产而死;二喜被水泥板砸死;苦根吃豆子撑死。
一本好书,应该是看完并不费劲,但要真正悟到书中的哲理,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想,《活着》就是这样一本书,书中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故事脉络很清晰,语言也很直白,但是读罢后,虽然故事梗概在脑中很清晰,却说不出这其中作者要传达的情感,道不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起初,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书名是“活着”,而书中家人却一个接一个地去世。后来,我想通了,这两个字是对福贵说的,因为仅有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但同时也是对所有人说的,每个人都在挣扎地活着。就像“娘”说的那样:“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特别是对福贵这样的富家子弟,在经历家庭变故后,依然能挣扎地、顽强地活着,实在不易。本书一个最大的亮点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故事,因为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这本书讲述的是生活,而不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凭借他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我相信他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幸福,那些和家珍在一起的日子,那些看着凤霞有庆长大的日子,那些与苦根待在一起的日子,都是在艰苦生活中十分容易满足的幸福,十分难得,十分可贵。
福贵与村子里其他老人不同的是:他对自己的经历十分清楚,并且能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地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地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三毛曾经说过:“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正年轻的我们,在时间隧道里踽踽前行,待我们鬓角斑白时又能否清楚地讲述自己,抑或是认真地老去?
其实,《活着》也是一部中国早期社会的缩影。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人民公社运动,再到文化大革命,中国社会的弊端,全都在这个家庭、这个村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有庆被抽干血而死却无人管?为什么苦根会吃豆子撑死?这看似荒唐的情节,实际却蕴含着底层劳动人民面对生活的无奈。因为是县长的女人,即使反抗也是于事无补;因为即便是很平常的豆子,苦根也难得吃上。
全书的情感基调虽然有点悲伤,但在悲伤之余不免引人思考。“活着”在中国汉语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全书的闪光点也就在于:虽然活着不易,但依然坚持活着;虽然死去比活着更容易,但从未这么想过。
合上书,拉开窗帘,已是傍晚,阳光已没有那么刺眼,望着西方的晚霞一点点褪去色彩,就仿佛人的一生,转瞬即逝。而我们既然活着,就应该完成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无论这一路上是一帆风顺还是荆棘遍布,这便是活着的意义,也是我们与命运的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