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大肆宣扬打倒一切封资修的年代,将“中庸之道”列为孔子的罪过。不知道谁来为这段特殊时代埋单,我只知道,一代人的价值观,必须重建。
批判“中庸之道”的理由,无非是说,孔子的这一套,混淆是非,没有立场,中庸就成了落后的代名词。
重新学习《大学·中庸》,重建中庸之道的价值,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究竟有多少年,多少关键时刻都是极端的拥趸者呢?
我们对自己高要求,不能落后于人,总以为考前几名才有出息,总以为做事尽善尽美才算合适,殊不知,这都是极端!
我们说话也不讲分寸感,怎么痛快怎么来,得罪人也不在乎,对父母不懂尊敬,更谈不上孝顺,走了极端还不自知。
孔子夸赞颜回为人: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不失之矣!
颜回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一条美好的道理,就牢牢地奉持在心,不再丢失。
在一个多元时代,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倾向。但无论如何,走极端,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合适,自洽,是中庸之道的当代解释。
进入小康阶段后,吃穿用度,不再发愁,物质极大丰富,人们吃饱穿暖极其普遍,但人的独特的价值感,却不是轻易能够获得。
坚定不移地奉行中庸之道,一点都不过时。
中庸之道能缓释人的贪欲。求名求利永无止境,但以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的理论来安抚自己,事实上是有疗效的。
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方面也有独特的价值。不偏不倚,尊重差异,求大同存小异,时常体味与另一个自己对话,认可与自己不同观点的人的价值,都是从极端中走出来的最好途径。
我甚至觉得,中庸之道几乎是最佳的生活方式选择。能接受自己的平凡,也向往不平庸的人生;能享受安静的日子,也能在较高的礼遇中游刃有余;放下执念则会靠近中庸。那些松弛快乐的人,有价值的生存空间将更大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