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龙嘴沟的变迁(外一篇)

龙嘴沟的变迁(外一篇)

作者: 觀風䖏 | 来源:发表于2022-08-25 12:44 被阅读0次

本月二十五日,一个普通的日子,龙嘴沟村人却有一桩大事记。时隔多年恢复起的三十亩稻田,在这一天开镰,没有搞仪式,有的只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稻田收割(下同,谢易晋摄)  

在此之前,我多次去村上,亲手摩挲过稻穗,嗅过它成熟后的芬芳。也曾叮咛过村支书和第一书记,收割稻田的时候一定要知会我,我很想为丰收留下珍贵的影像。

下三图:春种秋收(网图,侵删)

和龙嘴沟结缘,源自它独特的“二月二打龙眼泉”民俗活动。在年节的余热渐消,春耕的忙碌即将开始的时节,龙嘴沟的村民用独特的仪式去阐释“龙抬头”与他们生产生活的关系,独特的地形地貌,神秘的活动仪式,朴素中蕴含的哲理,吸引我去探究。时任镇党委政府领导曾带我探访这个村,之后连着策划和组织了几年活动,搞得很是红火,在延安及周边产生过较大影响。我因此也写过《龙嘴沟“打龙眼”见闻录》《去年的明天是二月二》等随笔去记录它,也曾为村上的西香瓜做过广告。未曾想,2018年我工作岗位变动,单位包村干部联户,从此与龙嘴沟更加有了不解之缘。

下图:龙嘴沟民俗博物馆外景及匾额

从事文化和旅游工作,思考问题总是想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包村工作也是一样。庆幸的是,我和镇村两级干部、驻村干部话能拉到一起,思想能找到切合点,都是不甘寂寞敢于“折腾”的人。龙嘴沟狭长散落的民居布局以及现存的大量老物件,它的前世今生以及延续数百年的独特民俗,它流传至今的记忆以及生活在这条沟的人们对于发展的渴望,促使我们有建设“龙嘴沟民俗博物馆”的想法。在县文化和旅游局、下寺湾镇政府的支持下,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磊,文旅局干部、驻村第一书记谢易晋和宋启忠等一批队干、党员、村民齐动员,全村环境大整治,物色场馆选址,动员群众募集展品,大家自己动手搞文化设施建设。入秋以来,历经两年建设的民俗博物馆基本成形。馆内设有下院的生活场景体验区、上院的农耕文化展示区、“二月二打龙眼泉”民俗展示区、村史展示区、培训教学课堂,规划和布设了农机具展示和“网红墙”、种植时令蔬菜,搭起了瓜棚,挪栽了梨树和蔷薇,圈起了小花园。院内有丑石,勒刻书法家王锋题写的“问野”,门侧有文联主席刘虎林题写的门联,更有延安市政协原主席、著名文化学者樊高林先生题写的馆名。博物馆的外墙,一溜烟的几百米,是县内农民画画家创作的墙画。对面,紧挨着队部的是一处绿化节点,更有一亭,为“喜雨”亭,为书法家上官永祥先生所题,亭子廊柱上的对联为融媒体主任、书法家高延平所题。民俗博物馆的建成,为龙嘴沟农村文化建设平添一景,做了有益的探索,受到文旅行业和各界友好人士的肯定。原定今年10月10日,在稻田收割时同步开馆,只因连绵阴雨造成场馆窑洞进水、帮畔滑塌、设施受损而被迫推迟。待到雪迎新春,或者山花烂漫时,民俗馆将正式揭牌并对外开放。

民俗馆内景 “二月二打龙眼泉”布展 从村民募集来的展品 展品,“白面,跟共产党走!” 展品,“杂面,热爱毛主席!” 民俗馆的“网红墙”

龙腾喜雨,稻花香里说丰年。说起龙嘴沟这几年的农业产业建设,可谓一波三折,让大家煞费苦心。养殖业,养猪养牛,羊场更换了湖羊。传统种植业以玉米为主,大弓棚种过西香瓜,试验过羊肚菌,栽过冬枣。去年到今年,大规模上朝天椒,产品远销山西。靠着一条常年流水潺潺的小河,大家又萌生了恢复种稻子的想法。很多年前,龙嘴沟曾有过稻田,那时条件差,水稻种植、田间管理又苦又累,育苗、插秧、除草、收割、脱粒很麻烦,慢慢的积极性不高了,稻田逐步减少至于绝迹,土地整治后,基本都成了玉米林。今春,在镇村干部的引导下,几户村民开发和种植了30亩稻田,长势喜人。入秋以来,沉甸甸的稻穗,一片金黄的稻浪,秋日荷塘秋韵浓,民俗博物馆面貌新,吸引县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甚至有去大峡谷自驾游的外地游客找到这里,感叹寻觅到“陕北好江南。”

龙嘴沟的朝天椒产业 龙嘴沟的农民画 稻田边的“喜雨亭” 

龙嘴沟水稻种植受到政协委员的关注。今年9月8日,县政协结合“委员活动日”活动,组织文化文史委员活动小组及龙嘴沟水稻种植户赴富县,参观学习胡家坡田园综合体及水稻种植,张家湾镇川庄村水稻种植,以及学习他们在包装、销售、深加工及相关产业开发方面的经验。

稻田初春整地 稻田景色 8月30的稻田景色(佚名 摄)

本月17日,我独自入村走访,片长和支书陪我走村串户,稻田边上拉家常。他们告诉我,稻子的销路不成问题,基本被预定一空。还有,他们计划着调整地块,明年再增加它个百多亩稻田,循序渐进,逐步扩张。后续再配套稻田养鱼,再琢磨着发展一些深加工农产品,提高附加值。想着沾点大峡谷的光,在龙嘴沟也能搞民宿,在旅游经济上做点文章。也谈到了存在的困难,比如盼补贴政策,比如村集体急需配套的插秧与收割的机械,...。

一只飞禽掠过稻田 队部之下的稻田 稻田与荷塘 荷塘秋韵 片长与支书查看稻穗成熟度

甘泉境内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有种植水稻的传统。东沟川在过去曾有较大范围的种植,一些水资源较好的拐沟村也有不同程度的种植地块,资料显示,1985年全县有稻田2500亩。2013年,县委统战部、台办与台湾中华生产党合作引进“越光水稻3号”,在东沟府村、剪子岔试种成功。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县水稻种植面积逐渐萎缩,而周边如南泥湾、直罗的水稻种植不退反进,他们在品种筛选、种植技术、循环利用、深加工及附属产品研发上取得长足的进步,亦在田园综合体规划、功能转变、拓展价值空间和农业+文旅模式上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思考龙嘴沟的的发展,我认为还是要走“接二连三进四”的路子,不仅与县上的发展思路一致,也是传统农业迈向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一条重要途径。“接二”就是借助工业化手段,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连三”是发展以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保健养生为主的农业服务业;“进四”是依托农业特色产业资源,发展农业文化创意产业。这几点在其它地方有成熟的经验,龙嘴沟已有雏形,因地制宜,消化吸收,就有做大的可能。

龙嘴沟的水稻

龙嘴沟的变迁,不仅仅是稻田的恢复和文化设施建设,人心思进,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变化了。它是甘泉县农村基层积极响应乡村振兴,顺应全域旅游,发展特色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1.10.28

这次开镰没能前往,写篇文章聊以慰藉。龙嘴沟会有更大的变迁,我们为之期待。

 相关链接:

1、《龙咀沟“打龙眼”见闻录》http://blog.sina.com.cn/s/blog_a2a065c00102xcsn.html

2、《去年的明天是二月二》http://blog.sina.com.cn/s/blog_a2a065c00102yvzf.html

3、5.69 mDh:/ 明年这塘里养了小虾小螃蟹你会来嘛?%稻田风光 %农忙秋收  https://v.douyin.com/RFanFb6/ (复制此链接,打开抖音欣赏精彩视频)

品味稻香看富县------甘泉政协委员与水稻种植户赴富县考察掠影(部分图为同事所摄)

直罗胡家坡田园综合体及水稻种植 种植户伸手一摸,心里就有个比较。 张家湾川庄村水稻种植 两位县政协主席为水稻产业把脉 直罗烈士陵园 富县石泓寺 富县秦直道 富县政协书院

相关文章

  • 龙嘴沟的变迁(外一篇)

    本月二十五日,一个普通的日子,龙嘴沟村人却有一桩大事记。时隔多年恢复起的三十亩稻田,在这一天开镰,没有搞仪式,有的...

  • 梦里梦外|别了,龙塘沟

    写给自己的话: 不喜离别,却又不得不面对,即将退伍的现实! 「35」别了,龙塘沟 新任排长即将上任了,事实上不过是...

  • 记木兰围场坝上动物趣事

    家住的村子在锁龙沟深处,从乡里往东行十几里便到了分岔口,继续往东行的那边叫“憋龙沟”,往北行便是“锁龙沟”。 至于...

  • 沟昌

    王跃龙上小学时经常受同村张沟唱的同学欺负。有一次跃龙又被沟昌欺负,猛不伤,跃龙操起长条登照沟昌头部摔去,拿种场面就...

  • (原创童话)中国角龙乐乐奇遇记(二十五)

    就在中国角龙乐乐、三角龙华华和鹦鹉嘴龙还在观察静子花时,突然跑出一只小鹦鹉嘴龙。 小鹦鹉嘴龙说:“爸爸,爸爸,你刚...

  • 龙苍沟

    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穿梭在雅西高速公路上,次次都有奔头。 下午6点出发,晚上9点到达“舒哥家的农...

  • 六龙沟

    六龙沟 翠微直下落霞晖,溪水长流一鹭飞;洁白翩翩停不住,轻描淡写伴人归。

  • 龙爪沟

    山所处之地名叫龙爪沟,山坡名叫虎坡,虎坡上有我们家族的祖墓。龙爪沟和虎坡有很多故事,那是属于爷爷奶奶们的故事,离开...

  • 龙外

  • 外一篇《龙甲神章》

    xxx年,沧州暴雨,连绵数十日,其间山体塌陷,横断河道,遂成一湖。是湖焉,金光闪烁,微风乍起之时,波光粼粼,宛若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龙嘴沟的变迁(外一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mbgrtx.html